长汀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客家第一民居一一长汀馆前沈家大院原创 [复制链接]

1#

很早就知道长汀县馆前镇马坪村的沈家大院,说是很大,有“九厅十八井”之称。而且院内大厅悬挂着黄慎,清代画家的一幅书法对联,很大气。疫后的五一长假,抽空奔波老远来到了汀东馆前。一路都是青松翠柏,满天都是蓝湛湛长空和悠悠的白云,田里是连绵的烟叶,让人心情爽爽的。

来到馆前马坪村,云宵山耸入云天,葱翠的树木连着游云,偶有鹰击长空,好气魄。沈家大院建在山脚下,坐东南朝西北,有门楼,有前厅、中厅、后厅及两厢,数了数共有9个厅堂和18个天井,所以被称为“九厅十八井”。整个大院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合理,可同时容纳几十户人居住,是客家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府第式建筑。门口牌子立着,年公布为第四批长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福建省省级文保单位。


  据当地群众介绍,沈家大院,建于清代,为沈显仁所建。砖木结构,前厅一层,后进二层,原来全村二三百人住在这里,现在只有一户人家住在厢房。这里还有一个善善相报的故事:说是当年沈显仁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大仁人。有一年,一个穷书生病倒在路上,沈显仁见这位书生奄奄一息的,连忙请来医生为他治疗,救了书生一命。若干年后,沈显仁做木头生意来到潮州,遇到洪水,木头被洪水冲得四处飘流,损失惨重。沈显仁只能落魄潮州街头,恰好遇到了几年前的那个病倒在路上的穷书生。当年这穷书生病好后赴京赶考中了状元,朝廷让他到潮州当了大官。当他得知沈显仁的处境之后,立即发动潮州市民群众帮忙,很快把散失韩江的木头全部找回来了。真是善有善报,乐于助的沈显仁,居然得到了好报。

沈家大院为四合形,门对青山,前有半月池塘,内有学堂、武馆等。走进屋内,到处可见宽敞明亮的天井。两侧厢房还有两口水井,井中清澈见底,原来可供全村饮用。第二层都用老杉木建造的,两旁有楼梯供上下。每一进都有一个大厅,可以摆放几十张大圆桌,供族人红白喜事用。厅堂和走廊两边的墙壁上还保留许多壁画,中厅廊柱上著名画家黄慎先生题写的“行乎天理,尽其自然”金字匾额依然闪着光辉。门楼上是“轩高岫远”四字,古色苍桑。门楼的房顶两边各雕着一条鳌鱼,张嘴摆尾,欢快跳跃,形象逼真。

全院中轴对称,中轴上是门楼、宇坪、正门、前厅、天井、中厅、中厅背、后天井、后厅。这是大院的核心,也是整个家族祭祖、接待、宴请、举办婚丧喜庆大事的场所。院两边是生活用房,后厅是楼房,除底层中间厅堂外,也是生活用房。院左右两边是横屋,院中心与横屋之间有约3米宽的巷道,巷道为露天,实际上整座建筑分为三座独立体,但又是连通,这也是匠心独到的设计。横屋为两层,由小天井、次厅、卧室、厨房等组合分隔成若干个居住单元,形成多个具有独立性的住宅,布局独到。沈家大院由中心合院和住宅单元组成的横屋,构成了独特的九厅十八井的建筑格局。这是除永定客家±楼外,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更可贵的是,大院两边砖墙上还留有上世纪30年代红军刷写的标语:“红军中官兵夫吃穿薪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不同。”见证了一段红色历史。沈家大院无论是前书“和气致祥”,后书“居仁由义”,都很有文化品位,也很有客家特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