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身处在云和这座“历史文化”之城
奇妙的它又被称之为“童话云和”
即便这座县城在不断的“改变”
但我们还是能深深的感知这里的文化底蕴
蓝海波/摄
“这里装下了好多,可以说是无穷无尽。”
在云和,农耕文化是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大家也将其一直保留至今。在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似乎装满了整个历史云和。
钟彪/摄
藏馆很大,暖*色的灯光充满了整间屋子,馆内装修的不算高级,却有着独特的岁月气息,这儿,藏着云和的“农耕近代史”。
它不严肃、不收费,没有普通博物馆的过多保护,更愿意你把这些小玩意儿拿起来试试,看一眼云和人民智慧的结晶,看一遍云和发展的回首浪潮。
这里特别的新奇,但似乎又特别的熟悉。馆内留有的东西都是一位名叫徐美富的老先生所收藏,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徐。
这个藏馆对于老徐来说就像是他年少时珍贵的回忆,饱含着从小时候到现在所有的经历以及那真真实实的体会。
对于老徐来说,这是他的无价之宝。
这个农耕博物馆,与现阶段许多博物馆有所不同,没有现代的科技感,也许并不能让你一眼就为之震惊。但许多人走进这里的时候,是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满满的回忆。
农耕、生活、乐器千余件藏品,每一样都饱含着云和人的智慧。这里的大部分都是长汀村民百年前使用过的劳动工具,老徐挨家挨户的把大家闲置的农具收过来洗干净放在展台上,延续着它们的生命。
走进这里,就像回到了以前,像是一种穿越,又便像是一座装满历史文化的“识堂”。
在这里便又可以寻找历史的遗迹。
和园坐落于云和城西60-8号,占地面积平方米,自年筹建,于年5月落成。
还没进入和园,就已经能深深的感受到这里的文化蕴涵。营造的氛围也是古色古香富有当地特色的,似乎这里装满了一整个云和,从古至今。
博物馆内,几乎将整个云和的历史文化都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文化的渊源,一脉的传承,在这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就先走进这个城市里的博物馆。
历史文化、民风遗俗、童话木玩、古代居室、精雕技艺等,都在这个博物馆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老一辈人就连现在小孩也将这里视为学习的殿堂,保留的回忆。
云和真的是一座令人一直探索就越为它着迷的县城。隐藏的东西太多,一点点的挖掘,却没想到除了那些,还藏着那清雅的“艺术品”。
对陶瓷这一类的精美真令人无法抗拒,它只需要放在那,那关于美的定义似乎就是“它”了。
抱器轩青瓷工作室成立于年,师傅一,徒弟二,无职称,非大师,不宣传,近二十年来数百次造访古代龙泉青瓷遗址,及浙江境内史前文化遗址,累计纯手工制瓷逾三万件,非精品不以示人。
抱器轩·陶瓷博物馆以审美、记忆为主线呈现一个线状的中国瓷器脉络。着重对古代龙泉窑全貌及最高工艺水平做真实呈现,以器物呈现一堂活的青瓷课,为学习制瓷的年轻人提供些许参考和启示。
我无法形容这里精美而神秘的感觉,走进这里,就如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当中,是独自的,独自的美感。因此而为它着迷。
云和抗战纪念馆
云和抗战纪念馆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现在共划分九个单元、十一个展区,空间布局上基本结合了公馆本身的特点,打造了九大核心展区与辅助配套空间,承载着纪念馆多重的文化功能载体。
公馆内的九个单元分别为,*绍竑在云和、总理访问鼓士气、临时省会在云和、红*挺进浙西南、云和根据地的斗争、旌旗蔽日敌若云、省会气象今犹记、百废今日再兴起、激扬文字振人心。
并且在云和抗战纪念馆内,还有两个房间为*绍竑书房卧室复原与*绍竑故居会议室复原,一件件旧时的珍贵历史物件,一比一的还原了*绍竑先生旧时在云和居住生活的真实场景。
云和小顺村
小顺村,如果要了解红色历史的人那一定得来这走上一走,因为在历史上,它对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历史,去感受历史。
年4月1日,时任国民*府*事委员会*治副部长周恩来同志专程来到小顺村视察工作,与*绍竑会晤,商谈抗日救国事宜,这便是浙江抗日史上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周*会晤”。
在这里还设有红色讲堂,可以让大家更加直观全面的去了解历史,去体验红*的生活。
除此之外,这儿还有一个小长城,是当年战争时期的一个烽火台,是战时省会的最后一道防线。
关于曾经的历史,我们都将不会忘记。
张焕文故居
故居,是一本厚重的史册,读了,看了,也就结识了故人,在云和,他们的故居充溢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弥漫着江南小城特有的人间烟火气。
在云和县云和镇*水碓村,在农田瓦舍的簇拥之中,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张焕文故居,云和县唯一一处中西合璧建筑。
据当地有关资料记载,该故居是年张焕文请温州人设计修建的,故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平方米。
门面为欧式建筑风格,门台、柱子、额枋等构件上用砖雕、灰雕手法,雕功精细、刀法纯熟、图案精美;内部结构为传统的中式建筑,施牛腿十二组,雕刻竹子花卉、戏剧人物、动物等精美图案,施花卉格窗、格门。
冯雪峰故居
冯雪峰故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7平方米。单体单层建筑,悬山顶、小青瓦屋面,西面用木板,三面夯土墙,东面中间开一小门,四周均施鹅卵石基石,基石高0.69米。
冯雪峰住所周围古木参天,环境优美,既隐蔽又清静,他一边帮助编辑《浙江妇女》周刊,一边养伤,一边写作,完成了杂文集《乡风与市风》的创作。
《乡风与市风》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该书由朱自清撰写书评,共收录17篇杂文和时评,冯雪峰还在目录底部特别注明“年以上作于丽水云和小顺”字样。
那是他们的“家”,也是我们如今想去回顾的地方。
这里保留了历史原本的模样,一路上的遗迹和寺庙常常吸引着人们停下脚步窥探一番。
沿溪拾级而上,山路石阶高低不平,弯弯曲曲也平添多少野趣,石拦上雕刻的鱼虫花鸟,栩栩如生,依稀可辨。
自然景观天造地设,人文景观尤其丰富,宋苏轼为名泉题“喷雪”二字,该景点在长亭外西下石阶四五十步的地方。因泉水色白似乳故名。泉水常年不息。
听闻广交天下诗友的苏轼与云和寺庙住持道通结为诗友,交往甚密。道通绘声绘色向苏轼描述云和乳泉奇观,苏轼一日梦游狮山之后神来之笔,挥毫“喷雪”。如今这两字仍然留在普仁寺北侧“狮乳泉”井额上。
狮山,景如其名一般,威严而端庄,遗留了古代的文学历史,整个氛围也被深深的影响。
在历史与文化上
云和从未停止发展
在这个县城待上几天
你会发现每个角落
都遍布着文化艺术的气息
??部分图文来源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本文系云和文旅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击以下图片,一起看尽云和盛景吧-云和村落
赤石这里藏了座最美村庄古老静谧治愈人心梯田十味道
“双珍瑰宝”一道浓缩梯田四季之美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