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罪犯,却没有在监狱里服刑;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却在接受着社区矫正。他们就是社区矫正对象。在永安,社区矫正人员在市司法局、市文明办和民间爱心协会的帮助下,从“心”改变,回归社会。
感受向善的力量传递温暖
5月11日下午,在燕西街道上吉山“三自三助”颐老院里,市新太阳爱心协会的几名志愿者如往常一样驱车来到颐老院,70岁的老人陈兴菊看到车子,急忙从菜地走回颐老院,手里还抓着一把葱,鞋上沾着泥土。
陈兴菊住在上吉山“三自三助”颐老院已多年。看见志愿者们来,陈兴菊很高兴,像看见自家孩子一般,从厨房端出老人们亲手制作的一盘磨浆粿,请大家品尝,眼中慈爱满满。
很快,志愿者们或帮忙打扫卫生,或帮忙挖地、种菜,或陪着老人们拉家常,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协会常常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人们总盼着志愿者来颐老院。”市新太阳爱心协会会长林永书说,有一次,得知志愿者第二天要来颐老院,老人们凌晨5点就起床包艾粿,劝他们不要这么辛苦却不听,让我们很感动,有种被家人牵挂的感觉。
在新太阳爱心协会的志愿者队伍中,有一小部分“特殊”的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李玉洁(化名)曾是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年夏天,李玉洁因使用工业松香给鸭子褪毛,并将加工后的鸭子送往某市场摊位销售,被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场查获。之后,李玉洁被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年12月,李玉洁成为一名社区服刑人员。
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李玉洁加入了新太阳爱心协会,融入这个爱心满满的大家庭。一名志愿者身患癌症,一边接受化疗,一边坚持参加志愿活动……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一点一点地感化着李玉洁。
一次,李玉洁跟医院,一位70岁的老人患了抑郁症,十几年没回过家,接触不到亲人,长期靠药物维持生命,志愿者们为他理头发后,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说了句:“谢谢!”那情景深深印在了李玉洁的脑海里。
“原来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李玉洁深有感触地说。
之后,李玉洁学会了理发。医院、残疾人家中、空巢老人家中,为他们理头发、打扫卫生……
一年的社区矫正期满后,李玉洁本可以不用参加强制性公益劳动,但她依然坚持参加新太阳爱心协会的志愿活动。对她来说,帮助别人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享受。李玉洁还结交了不少志愿者朋友,大家齐聚爱心,传递温暖。
像李玉洁这样的例子在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中不胜枚举。
做一名志愿者回归社会
按照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每月要完成8小时的公益劳动任务。劳动过程中,因为服刑身份的原因,不少社区矫正人员内心产生自卑感,如何帮助其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并顺利融入社会?
针对这一问题,我市给出了答案——做一名志愿者,以志愿服务名义,做好事,做实事。市司法局副局长彭学武说:“社区矫正人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志愿者,不仅给社区矫正人员去‘标签’,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能量,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也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年9月,我市成立启航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以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为主导,各乡镇(街道)司法所负责人为主干和网格,我市社区服刑人员(免除公益劳动的除外)为成员的志愿者队伍。
年10月19日,槐南司法所组织辖镇13名启航志愿者服务队成员(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公益劳动,对集镇农贸市场、街道和人行步道的垃圾、杂草进行清理。社区矫正人员陈某表示,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公益活动,克服了自卑自弃心理,进一步坚定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
去年以来,市启航志愿者服务队多次与新太阳爱心协会、燕城爱心协会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去年秋,市司法局组织余名启航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与其他爱心协会志愿者共同参加文明督导活动。启航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着志愿者服装,在城区主干道上,对过往行人和车辆进行交通文明督导。
年过半百的罗女士是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医院的一名护工。罗女士是长汀人,身世坎坷,长期遭受前夫家暴,身上留下多处伤疤。离婚后,她搬到永安城区居住,当了一名保姆,遇上好心人教她识字,改变了她的人生。去年,她加入启航志愿者服务队,开启新的生活。去年11月3日,罗女士来到中风瘫痪的郑大爷家中,郑大爷大小便失禁。那天,恰巧郑大爷被一口痰堵住了气管,情况危急,罗女士急忙给郑大爷翻身、拍背,将痰液吸了出来,解除了郑大爷的痛苦。郑大爷的家人见状,拉着罗女士的手连声道谢。
罗女士还给全身肌肉萎缩的叶大爷送去亲手包的芋包,给贫困老人魏阿婆送去油和米……只要一有空闲时间,罗女士就忙着去做志愿服务,帮助居民做好事、解困难,用行动诠释了人生新的意义——助人使人快乐、奉献让人幸福。(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