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内探索整体性保护,这是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
年1月,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成为我省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日前,我省正式出台《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下称《总体规划》),提出坚持保护优先、活态传承、整体保护的理念——
保护,就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东南网12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李珂)
非遗保护离不开“环境”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长汀公嫲吹、闽西汉剧、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万应茶、客家元宵节庆……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遗产,代表着闽西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山地文化特色。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闽西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侵蚀、挤压,传统街区、村落的整体格局逐渐瓦解,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非遗项目正在消失。
年,我省将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纳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前,保护区内有雕版印刷技艺、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等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另有35项省级、项市级非遗项目;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6名,已建立60个传习中心(所)。
“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要把非遗项目与孕育、滋养它的环境一起保护。”专家强调,闽西客家文化生态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互相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总体规划》覆盖龙岩市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县和永定区,以及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县,共计八个县(区)。它的总目标是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进行设计。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独特性在于,把文化遗产、环境、人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
据编制专家马建华介绍,《总体规划》以保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重点区域保护为“三大抓手”,与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与旅游融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形成合力,进行关联性保护。
在—年的规划期内,《总体规划》选择了长汀县汀州古城、上杭县临江镇等38个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存续状况良好的街区、乡镇、村落,作为首批整体保护重点区域。马建华指出,对区域内的各级非遗项目项、各级非遗传承人76名以及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人文环境进行动态保护。今后陆续进入各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以及新增的重点区域,也将纳入保护范围。
他透露,第6部分“保护规划”是整个规划的重点,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14个子规划。
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苏忠明介绍,《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文旅部相关政策要求,并更加强调整体性保护,强化保障措施,通过工作机制保障、政策法规保障、经费保障、人才队伍保障等方面推进规划执行。
据悉,我省还计划建立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相关专家委员会,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加快制订各项实施方案,完善各级保护机构,逐年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还非遗以生存的土壤
非遗产生并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正发生变化,马建华指出,客观现实要求非遗保护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