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我国汉族的一个分支。不像广府人,闽南人等以地域命名的汉族其他民系,客家是不以地域命名,而是以客家方言为共同语言的汉族民系之一。我国民系划分的其中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有共同语言。比如广府的白话,闽南的闽南话等。
客家民居客家来源一般认为是从秦朝开始从北方南迁的汉族。客家人是近代学者罗香林最先提出的。在其《客家源流考》一书中,认为客家人来自中原,为避乱不断南迁,融合,进而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的一个汉族民系。这一点从客家的丧葬习俗上有很明确地体现。
我国客家四大州为汀州(现福建长汀县),赣州,梅州和惠州。因汀州是当时客系最早建州府的地方,故而现称为“客家首府”。梅州因现在海外客籍众多而被称为“世界客都”;赣州则因客家民系的形成有密切联系,被称为“客家摇篮”;惠州是最终形成的客家大本营中重要的一部分。
客家民居汀州(现福建长汀县),是福建仅有的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余三个为福州,泉州,漳州),是世界客家首府,国家四A级景区,是红军长征前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红色小上海”,福建西大门。曾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山城之一。当地官方每年都会组织全球各地的客属名流,参加公祭客家母亲河的活动。笔者清明回家乡祭祖,就所见所闻描述一二。
米粿就笔者所属的姓氏的清明祭祖仪式为例。首先所有家族(家庭)先祭祀共同的始祖。如果说始祖子孙众多,开枝散叶后形成的不同家族:像兄弟中的老大传延下来的一系称大房,老二系的称二房,老三系的称三房,以此类推;所有的家族必须祭祀完始祖,之后才能祭祀自己这一系的先祖。如果开山祖历史悠久,家族庞大的,这时候一般各系的后代会推荐几个代表参加。所以始祖的祭祀活动一般都人员众多,全国各地赶回的都有,非常隆重。那么一直到祭祀自己的亲人,几个级别的祖宗祭祀下来,期间有些人都要参加好几场类似的活动。笔者所处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家族聚集地,周边大部分都是同姓的族人。从本县的始祖发祥地迁至此处,已有十几代人了,也是先到祖地祭完始祖后才能开始本地的祭祀活动。
米粿现在不像解放前有族长什么的。现在清明扫墓一般由家族里几个德高望重,年长的长辈来组织。具体的操办则按家庭来轮流,按每个家庭的人口分担相应的费用。清明时只要在本地,且有通知到的家庭,不参加扫墓的,每个家庭要交一百元的惩罚作为祭祀费用。当然也有不参加,不交钱的,也没人强迫。只是以后家族里的红白事大家都不会再邀请他家参与;他家有什么事家族里也不再过问,相当于被整个家族弃之门外了。而像一些离开本地,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原因,一家都外迁的家庭,如果本人不联系,家族基本也不会再通知。这时候就相当于自己在其他地方开山立祖了。如果以后还联系上,他家的后代也一样会续入族谱。
客家坟墓扫墓的时候,其中的某些贡品是会分到每家共享的。例如我这里有种本地叫米粿(guo)的(糯米制成的一种长条形状的,类似于兹粑)。如果某个家庭今年添丁进口了(特指男丁),那么他家会提供额外的米粿,数量按家族每个家庭能分多少来定。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是亏了?如果从物质上来讲是如此,但哪家不希望自家后代枝繁叶茂,百子千孙的。所以都没有怨言,反而很高兴。
上文说到客家人是从北方南迁的汉人,这点在客家人祖先的坟墓上也能体现出来。别的地方不知道,就我所在的地方,所有的坟墓在墓碑上都刻有堂号。一块横在墓碑上方的青石。青石上刻有某某堂,比如说太原堂,鲁国堂,颍川堂等等不同的地名组成。表示的是家族在本地的始祖是从什么地方迁来这里的。比如笔者先祖刻的堂号是雁门堂,说明我的祖先是从山西雁门迁来的。
映山红现在移风易俗,不让土葬,火化后也有公墓。以前那种坟墓也慢慢的会被清除掉。各种清明扫墓的习俗也将随着时间不断地消失,堙没;新的缅怀先人的仪式也会不断出现。像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面对亲人的去世居然能做到鼓盆而歌。如此豁达的心态,不愧被逍遥派奉为祖师。“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朴素的哲理思想也使道家成为和儒家,释家齐名的我国三大教派之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