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探访永安市中央红军
TUhjnbcbe - 2024/6/20 2:4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远眺。福建日报记者徐文锦通讯员魏兴谷摄

东南网4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徐文锦通讯员魏兴谷文/图)在闽西大地,虽然当年红军队伍留下的痕迹经过岁月的磨蚀已经不多,但是红军标语却以一种无言的方式,向后人传递着革命年代的信息。

近日,记者前往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采访,在逢源堂里,看到几百条红军标语时,仍然震撼人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火红的年代。

追寻,踏着红色的足迹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白军士兵要求北上抗日去”“反对国民党出卖华北”……在逢源堂的厅堂、房间、过道墙壁上,红军标语和漫画真实印证着红军的足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安曾被划定为红四军的“筹款区域”,被苏区中央局称为“根据地”,被共产国际远东局指定为红三军团的“作战基地”。年4月,永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永安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田镇马洪村地处永安通往连城、长汀苏区的水陆要道,是永安连接中央苏区的关键枢纽,成为红军在永安筹粮筹款、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因此,中央红军曾多次进入马洪村驻扎,并开展革命活动,在村里留下了大量的红军标语。

其中,马洪村的廖氏祖屋逢源堂内有红军标语近条,标语内容包括宣传抗日、反对国民党、打倒军阀势力,宣传党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建立政权,筹粮、筹款、筹盐、分田地等。

一条条标语下,“红共宣”“红共支”的落款清晰可见。据当地党史部门考证,这些落款皆代表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

少共国际师被称为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这支部队于年5月在江西宁都成立,由周恩来亲自授旗,队伍中一万余名战士几乎全部由“娃娃兵”组成,全师平均年龄不足18岁,师政委萧华也只有17岁,因此他们也被叫作“红小鬼”。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作风过硬、能征善战。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8月,为迟滞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进攻,红一军团奉命由江西挺进福建,以抵御敌东路军李延年纵队,在永安洪田、小陶交界的石莲山、矮岭和衙岭等地区展开了一场阻击鏖战——小陶战斗。

红一军团下辖的红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也参与了战斗。少共国际师从江西出发,一路跋涉,最后于8月6日抵达洪田,在此驻扎15天。部队将指挥部设于马洪村上坪自然村的逢源堂,同时将隔壁医院,驻扎期间在此休息整顿,接应物资,救治前方的负伤战士。

标语,红军的第二武器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红色标语口号宣传,把它列为“红军的第一位工作”,看作“时代的最强音”。毛泽东坚持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舆论武器,强调“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因此标语作为宣传利器,成为红军的第二武器。每到一个地方,红军宣传员都要走村入户,用接地气的宣传标语,直指劳苦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宣传红军是什么样的部队,同时分化瓦解和争取敌军,对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驻扎期间,少共国际师的“红小鬼”提着石灰桶和毛笔,在逢源堂和村内各处“奋笔疾书”,在标语中铸进对革命的全部信念。“他们使用的不是普通墨水,而是就地取材,用锅底灰和桐油混合制成颜料,书写在墙上很难清除。”永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曾对红军标语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红军标语写在墙上,却刻在老百姓的心里。“工农群众起来收割豪绅地主家的谷子!”一条标语,道出了少共国际师与永安苏区群众的鱼水深情。当时,红军部队进驻村庄,地主豪绅都已逃跑,同时因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大部分农民也躲进深山。然而,当时正值麦收时节,部队要打仗离不开粮食,老百姓也要收割谷子。于是在红军宣传和动员下,战士和贫苦农民一起下田收割谷子,并且收割豪绅地主家的谷子。

在拉近与群众距离的过程中,红军标语功不可没。郑毅告诉记者,因标语成本低、保存时间长、传播面广,能够营造气氛、制造声势、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所以,红军对标语宣传的内容口径、书写方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例如,“慢一点写,力求写得好看,不要性急乱涂;凡比较语气标语,如国民党共产党比较,红军白军比较等,只可连写,不可分写;写标语时如有人来看,就要与他解释所写标语的意义,不要哑巴式地只管写不开嘴(口)”。

当红军部队离开马洪村后,为了防止敌人发现并破坏标语,当地老百姓用毛边纸、草木灰、柴禾杂物等把红军标语遮挡起来,不少标语才得以留存至今。

保护,让标语永不褪色

永安全市已发现条红军标语,其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伟,可谓居革命战争年代中央苏区之首,堪称“苏维埃时期红军标语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当地红军标语的落款有“红军四宣”“红军产宣”“红共宣”“红军农宣”等46种。部队落款番号众多也说明了永安当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这些红军标语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确定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正确的政治导向作用,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珍贵信使,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天党史军史的研究编写提供了宝贵资料和可靠依据。

然而,历经80多年的硝烟风雨,书写在祖祠或古厝墙壁上的不少标语保存状况不甚理想,部分已经风化,变得模糊不清。加上不少土木结构的宗祠、宅院破损,甚至濒临倒塌,红军标语面临着加速消失的威胁,保护刻不容缓。

“从0年起,我们就着手开展调查和登记工作。特别是9年永安市申报中央苏区工作以来,保护和利用红军标语更是成为头等大事。”郑毅说。一方面,永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梳理、整理红色资源,编译书籍,同时及时留存相关影像资料。另一方面,对于依附在建筑上的红色标语,各级部门已投入多万元建设资金,对屋体进行立面修缮、线路改造、展馆布置等。对于散落在民房的标语,相关单位使用玻璃外壳加以固定和保护,防止因风吹雨打而加速消亡。

年,永安市整合洪田镇马洪村原“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和“医院旧址——作求堂”的资源,建设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这也是福建省首个实体性红军标语博物馆。在被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今年3月,该馆成为全省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之一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毅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挖掘更多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用红色故事来激励人们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记者手记

红军标语中蕴藏的宣传智慧

红军标语:工农群众起来建立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红军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打倒卖国的国民党!

福建日报记者徐文锦

记者沿着盘山路来到马洪村采访,只见逢源堂和作求堂静静矗立于文川溪旁。逢源堂内,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红军标语虽历经八十余载岁月洗涤,仍闪耀着革命光辉。

“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拿枪来打自己的工农红军!”“欢迎白军士兵拖枪过来当红军!”……马洪村大量的红军标语和漫画,内容丰富,简明易懂,不仅见证了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历史,更蕴藏着中国共产党重视做好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深邃智慧,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红军标语见证着历史。当时,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阶段,加之国民党大肆污蔑共产党,老百姓对共产党存在一定的误解。为改变艰难的处境,有效反击敌人的污蔑和对群众的欺骗,唯有加强政治宣传工作。利用标语进行宣传和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

在逢源堂的红军标语中,有宣传党和人民军队性质及宗旨的,如“红军是工人农民的武装”“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也有揭露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本质的,如“背叛中国革命,屠杀工农群众”“抽收苛捐杂税,吮吸工农血汗”。写在竹篾白灰墙上的标语,成为老百姓了解红军、揭露国民党罪恶行径最便捷、最有效的媒介。

“打倒国民党!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一条被涂改多次的标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驻足观察,“国民党”曾被改为“共产党”,“白军”被替换成“红军”,“当”字上方覆盖着“打”字。这条特殊的标语充分体现了那时敌我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的斗争。

“白军士兵,日本帝国主义杀到你们家乡时,你就永远家破人亡,快快回头打日本帝国主义去!”在数百条标语中,这样通俗化、接地气的标语也不在少数。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当年,红军标语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农村的贫苦百姓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国民党军队下层士兵。针对他们的心理需求,红军使用口语化、乡土化的语言,直指他们关心的问题,让人看了产生强烈的共鸣,促使人民群众更加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如何在前进道路上巩固思想基础、激发奋进力量?这些红军标语给予了我们启迪。

新时代,我们的宣传工作只有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和社会思潮中站稳脚跟;只有站稳人民立场,使宣传内容、渠道、手段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体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从而凝聚人心,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红色传承

红色研学“火”起来红色文创“潮”起来

文创形象(从左至右):小郎中、小文书、小伢仔

福建日报记者徐文锦通讯员魏兴谷

“大家看这幅红军漫画。国民党士兵穿着笔挺的军装,残忍地踩在工农劳苦大众的尸骨上,而红军战士虽穿着草鞋、打着绷带,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利。”记者采访当日,永安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小学生。只见一个个戴着红军帽的小脑袋挤在玻璃板前认真听讲。这是永安市洪田中心小学开展的一次校外主题活动。

“去年,马洪村被中组部列入首批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我们抓住机遇,引进研学教育团队,盘活红色资源,开发红色研学和旅游项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洪田镇党委书记梅金贵说。

目前,永安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已吸引各地党校、企业、学校等单位前来,研学活动越办越红火。其中,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小红军”重走红军路、活字印刷、VR参观等活动更是让青少年纷至沓来。“结合‘红小鬼’与青少年年龄相近的特点,我们特别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可参观、可体验、可学习的红色研学拓展项目。”梅金贵说,通过新颖的形式发挥红色文化优势,为青少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为满足不断攀升的研学需求,马洪村还培养了3位土生土长的讲解员。“平均每天要讲解5场,最多的一天讲解了14场。通过讲解能让更多人了解革命故事,树立家国情怀,我觉得很有意义。”刚刚结束一场讲解的村民吴兆男对记者说。

在通往博物馆的沥青路旁,马洪村小学旧校舍正在施工改建。“今年10月,这里将建成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为开展红色宣讲、教育培训提供场地,同时补齐住宿和餐饮配套的短板,提升接待能力。”梅金贵说。

“我想要这个小伢仔水杯。”“我喜欢印有小文书的帆布包。”参观完毕,孩子们聚集在“红小鬼”文创小铺,挑选文具等用品,纪念此次研学之旅。

伴随着红色研学和旅游的升温,以红色文化为设计元素的文创产品逐渐走俏。博物馆在馆旁设置“红小鬼”文创小铺,推出融合当地文化的红色文创新品,如印有“红小鬼”的笔袋和棒球帽、博物馆特色搪瓷缸等,由于产品新潮,价格适中,受到参观者和游客的欢迎。

“为克服红色文创产品同质化、形式单一等问题,我们与三明学院‘红小鬼’团队合作,深入挖医院背后的故事,打造了3个可爱俏皮的文创形象——小文书、小伢仔、小郎中。”永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馆长郑毅介绍说,这3个卡通形象分别代表红军标语博物馆文书、少共医院军医,用于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的包装设计,深受孩子们喜爱。去年,该文创产品策划方案“了不起的少年郎”还获得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策划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

“目前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下一步将拓展红色文创的应用场景,与居家生活、手机等融合,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时尚感,让红色文创带动新的消费热潮,为当地百姓增收提供新的增长点。”谈起发展规划,郑毅信心满满。

讲述

母亲的思念

讲述人:林兴丹(马洪村村民)

福建日报记者徐文锦整理

我的母亲是马洪村村民赖金女。以往每年秋天,母亲都要走进逢源堂,抚摸墙上的红军标语,与照片中那些“红小鬼”说说客家话,再和我们子孙辈讲起80多年前她和红军的故事。

年8月,马洪村来了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这支队伍由一群十几岁的“红小鬼”组成,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少共国际师。他们将指挥部设在廖氏祖屋逢源堂内,同时将隔壁医院。

那年,我的母亲和这些“红小鬼”年纪相仿,只有15岁,但却能熟练运用中草药治疗筋骨伤痛。医院帮助医生和护士,为伤员清洗伤口,上药包扎。如果是红军缺医少药,她们就上山采草药为红军疗伤。

空闲时,看到这些“红小鬼”左手提着石灰桶,右手拿着大笋尖,在村子里来回走动,母亲很是好奇,便跟在他们身后,看他们在墙上写标语、画漫画,向村民们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救亡图存的道理。

母亲不识字,问红军小战士在墙上写什么。小战士回答说:“这是我们红军号召大家一起革命的标语。”母亲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意思,小战士便指着“打土豪分田地”这条标语向她解释革命的含义。“分田地?那我们可以过上好日子啦!”母亲很兴奋。“是的。我们还要北上抗日,打日本鬼子,把他们赶出中国去!”小战士坚定地说。

听完小战士的话,母亲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她积极带领红军战士挨家挨户书写标语,同时学习写字。回忆起往事,母亲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微笑。

母亲还骄傲地告诉我,当年战士们使用的并非普通墨水,而是用锅底灰和桐油混合制成的颜料,写在墙上很难清除。

那年,红军撤离一个月后,国民党军队就来到了村里。他们见到满墙的红军标语,又恨又怕,如临大敌,疯狂地加以涂改和破坏。母亲和村民们为了保护这些标语,在标语墙上涂抹泥巴,用柴禾、年画遮挡标语,与敌人斗智斗勇。

上个月,母亲去世了,享年岁。以前母亲每年这个时候一定会去附近的红军墓走一走,那里埋着在寨中矮岭战役中牺牲的上百名烈士的遗骸。现在,我孙女代替她去看望这些“红军爷爷”,继续传递着她对红军深深的思念之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探访永安市中央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