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TUhjnbcbe - 2024/6/30 21:14:00

人物名片

林占熺:年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菌草技术发明人,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是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授牌仪式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学技术成果发布会在福州举行。发布会上,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见图,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图)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介绍了多项菌草研究最新成果……

今年4月,《林占熺与中国菌草》一书首发,生动记录了林占熺及其团队几十年锲而不舍开展科技攻关的故事。当下,这位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仍然在为菌草事业四处奔走……郁郁葱葱的“野草”、富民增收的菌菇,两者在林占熺的努力下,持续发生着奇妙的连接。

“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

年出生的林占熺,打小生活在龙岩连城。地处闽西,山高路远,家中困难,小时候时常饿肚子,“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是太珍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学农,在林占熺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的志愿表中,填写的都是农业院校。

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

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

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一派凄凉,“那真的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当时我们就提出,能不能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林占熺唏嘘不已……

从长汀归来,40岁的林占熺辞去行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没有实验场所,林占熺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建实验室,“这相当于一家人月收入的倍,万一实验失败了,恐怕一辈子也还不起了。”语气停顿,林占熺又补充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干成!”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将钢线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养基……终于,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此后,林占熺带领团队进行标准化的系统选育:根据太阳能利用率、内生固氮菌、根系、生长速度、植株情况,以及营养、抗逆性等一系列标准来选择植物。筛选、培育出来的菌草植物多达45种,可以满足55种食药用菌的栽培需求。从此,菌草技术诞生。

“要让世界都知道,菌草是中国的骄傲”

菌草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林占熺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林占熺到福建三明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多期的菌草技术培训班、近2万学员,让菌草技术迅速在尤溪县广泛传开。后来,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类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户。菌草技术,一举成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开展,也让菌草技术跨越山海,走向全国。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此后,菌草技术在宁夏落地生根。

从那时起,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开启长达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大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滩极其干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更好地保存水分、保证温度,林占熺创造性地提出“窑洞种菇”的新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生产反季节菌菇,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年,林占熺团队来到闽宁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不仅包教包会,还帮忙包销。”在林占熺团队的推动下,闽宁村的菌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各地。此后,林占熺还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如今,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份的个县推广应用。

菌草技术成功后,引发了国际

1
查看完整版本: 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