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燕棠傅利昌通讯员陈天长)昨日,位于长汀县水东街的“红色小上海”旧址保护提升项目(一期)建设有序推进,工人师傅们正加紧进行沿街立面的改造修缮、装饰内外墙等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近年来,长汀县坚持古迹保护、风貌保存、古韵留存原则,对城区进行修复和合理利用,在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建筑风貌的同时,有效推动和激活旅游业发展。
该县通过制度规章,明确各方职责,将名城保护作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成立由书记、县长任组长、2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实施《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确定每年11月28日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为名城保护提供组织和法律保障。制定街区联评联审机制,成立由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组成的联评联审工作组,对历史城区危旧房的修缮工作以及业态准入、文化活动、店牌店招、广告设置等进行联合评审。组建街区联合整治组,由专人对街区内所有建设行为、审批意见实施情况等进行巡查和把关。
该县借助城建、文化、手工艺领域专家力量,实现城市修复与改造人文化、科学化。组建由民俗、文化、园艺、艺术等专业人员为主体的名城管委会,聘请百余位木工师、50多位木雕师、20位油漆师、30多位手工灰塑艺人长期参与街区修缮、建设工作,不断打造“工匠名城”;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侨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借助专业团队力量不断推进名城保护与利用。
该县秉承“古韵”和“生态”保护理念,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连续性、人文自然的融合性,努力保持历史街区历史遗迹、古建筑原迹原貌,保留历史街区传统手工业、传统作坊,注重对古街巷、古地名、老屋深院、宗祠家庙的内在文化挖掘和价值梳理。如推广“十把城门九把锁”的来历等,力求“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聘请本地传统木工传承人、客家传统风貌研究者等一批“土专家”,在搜集梳理古汀州传统建筑遗存、图片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风貌方案设计,确保名城风貌保持“地方特色”。
该县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银行贷款,向农行贷款1.5亿元,农发行授信4.8亿元;发动民间力量,募集近1.5亿元修复了古城墙、城隍庙、天后宫和部分家祠家庙等重要历史遗存;引导社会资本,近3年共引入近5亿元社会资本,在历史街区有效植入民宿、传统工艺研习所等业态。
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攀升,在疫情影响下,年接待游客.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59亿元;年预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比增53.3%,收入44.55亿元,比增32.6%。
(文章来源:闽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