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开发扶贫车间、乡村旅馆新资源
年的长汀镇将依托历史文化、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等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和历史文化”等绿色发展资源,全面谋划“一核多翼”发展布局,推进“一区一带”建设,把长汀镇建设成为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旅游名镇、特色小镇、产业大镇”。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成“国保”
地处边塞要冲的宁古塔,是清朝设置在盛京(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东北边疆著名重镇。也是清朝初期建立的重犯流放之所。4月12日上午9时,追梦乡村行长汀镇报道组记者第一站来到海林市长汀镇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总长米的“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文化长廊”建成投用,为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长汀镇副镇长郑祖昌及付德君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古城村,公路边立有一块指路牌,上写“宁古塔将军府遗址”,在村道与另一条道的交汇处有座一米多高的土墩,路边围着铁丝网,土墩上有棵大榆树,土墩下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宁古塔无塔,宁古塔三字是满语,原意为“六个”。”郑祖昌向记者介绍,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宁古塔旧城很小,当年人们称之为石城,当年筑城时,墙底垒石为基,由黄土分层夯筑,每个间层还横垫小圆木棍。这个城是正方形的,每个边长为米,城内面积2.9万平方米,尚不足当今农民的三垧地。如今,在清代宁古塔将军驻地遗址的古城村南村东,仍然可以看到多年前的城墙遗存下来的土台子。这些土台子延续多米,可以看得出当年的宁古塔旧城是一个方形的城池。
“清代八旗军第一个宁古塔驻防地、最初的宁古塔昂邦章京与将军驻地,在今天的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在海浪河南岸。因为后来在东南40里的牡丹江北岸又建新城,就是今天的宁安市宁安镇,清朝的宁古塔将军驻地迁到新城,海浪河边的旧城被称之为宁古塔旧城,宁古塔地区的百姓叫它旧街。解放后,古城村现在是长汀镇一行政村。”付德君说,年5月,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旧城遗址文化传承下去,他们在此地建设了总长米的“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分为宁古塔戍边文化、宁古塔流人文化、满族民俗风情三个部分。长廊从整体策划、异形铁架焊接、版面内容设计等细节之处入手,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做了大量实地调查。文化长廊共计54个版面,内容从满族起源,宁古塔的由来,宁古塔戍边文化,流人来源与贡献,以及满族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展示,让游客在休闲游览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传承满族文化。
百米文化长廊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宁古塔文化的展示,发掘和弘扬海林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文化自信,丰富海长旅游观光带上的观览项目,让长汀镇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能够走向大众,成为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下一步,长汀镇还将深入挖掘、积极探索,以更多的方式来展示长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助推旅游业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
4月12日,记者走进长汀镇杨林村的扶贫车间,看到30余名村民正在熟练地挑拣着手工木制品。为了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有效破解留守、残疾、年老、体弱等贫困群众的增收难题。今年以来,长汀镇杨林村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实现了“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干一天能挣个几十块钱,比在村里打麻将强多了”。杨林村村民胡秀珍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与妇女不能干重活,也没法出门打工。但自从有了扶贫车间,为这里打工的村民既能照看孩子,还能就近挣钱贴补家用,每月能挣多元。
“以前家里的收入就靠丈夫外出务工,现在我不仅在村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真正顶起了家里的‘半边天’。”谈起扶贫车间带来的好处,在扶贫车间务工的纪燕玲很是自豪。
“坐在这里头挑拣这些小零件,一个月能挣上千元,除去我们老两口的吃喝,年底还能存上点钱呢!自己能挣钱不再拖累人了,生活更得劲了。”今年67岁的高云凤说。
“扶贫车间是多干多挣,解决了家里的日常开销,生活有了保障,关键是车间就在家门口,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老小,真的很不错。”简单朴素的话语,段焕颖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声。现在的段焕颖,每天安顿好孩子,就直接到村子里的扶贫车间上班,干了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
杨林村的村支书李占奎介绍,过去村里有很多留守人员,但因文化程度低、身有病残、需照顾家庭等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外出转移就业。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年,杨林村积极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打造了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村里通过实地调研贫困户,发现像胡秀珍这样的贫困户既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愿望在杨林村还有很多。根据这一情况,他们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行贸易往来,建设扶贫车间,重点发展手工工艺、来料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能够直接受益的项目,这样既满足了村民“不出门就挣钱”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
“扶贫车间由村里出场地,提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专门针对村民招工。”李占奎说道,虽然刚刚起步,但经过近一年运转,村子里的扶贫车间为村民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新窗,目前已吸纳了十多名像胡秀珍这样的村民稳定就业,一些产品远销南方一线城市,大家的精气神十足。
在李占奎看来,扶贫车间建到村里,为广大村民以及贫困户搭建了就业平台,不仅解决了务工和顾家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以及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家门口变身为“产业工人”,为杨林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子。
眼下,正值春种时期,杨林村就业扶贫车间也进入收尾阶段。“前阵子为了赶货加班加点地忙,但忙得都带劲儿。”胡秀珍告诉记者,在扶贫车间上班,头一次体会到加班的辛苦,但一点都不感觉到累。
随着杨林村扶贫车间的使用,吸引了大量留守村民就近就业,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改变。现在,聚在一起玩扑克打麻将的人少了,专注生产增加收入的人多了;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人少了,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人多了;以前农闲时节大家是喝酒打牌凑热闹,如今是喜笑颜开忙增收。
乡村旅馆成哈达村村民增收“利器”
春天,来到长汀镇哈达村,村民管秀红经营的旅馆,就在亿龙水上风情园的附近。每年夏季,来亿龙水上风情园游客的增多,旅店的生意一直不错,60多岁的老管掰着手指跟我算:8间房,光夏季每月的流水少说也有万把块,这收入,要比以前强多了。
要说这个话题,便不得不提村里的变化。长汀镇哈达村,这个拥有户、多人口的村庄,如今正处于牡丹江亿龙水上风情园的核心区块,转向绿水青山要效益的哈达村村民有了新目标着力在“山水”上做文章,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积极为当地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让村民共享和谐发展的成果。
“大姐,我们今天吃什么菜呀?”来此地的游客罗先生一边询问,一边到店主管秀红的厨房揭锅看菜。这样一个温馨、惬意的场面,让人以为农家旅馆店主和游客是一家人。原来,在长汀镇哈达村开设的农家旅馆中,游人可以自带餐品或到外面吃,也可以让店主做农家饭,甚至可以自己做饭体验农家生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据了解,在长汀镇的水上风情园开业以来,景区附近的哈达村就开起了20多家家庭旅馆,且每家旅馆的生意都不错。“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种地,收入不高。自从水上风情园开业后,村民可以从事各种副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哈达村村支书张国伟告诉记者,旅游开发也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目前水上风情园内的服务人员大多为附近村庄的村民。而景区周边的农家乐、小商店等也大多聘用本地村民。
“我腌制的萝卜干和萝卜酱一两个月就卖完了。”谈及旅游对农产品的销售带动作用,哈达村村民李大叔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景区对外营业以来,哈达村村民种的蔬菜瓜果、饲养的家禽大部分或直接卖给景区,或者直接由游客买走。同样,每逢假期,在景区周边,几十家泳衣、水枪等销售摊档都会在路边一字排开,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
“挨着风景区搞旅游业,大大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了农民就业范围。”张国伟说,旅游产业具有经营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的特点,哈达村村民正因为看准了这一点,才会加入到这一行列来。哈达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完善,有力推动了哈达村民宿经济为主的旅游配套产业不断拓展,强力促进村民致富增收,村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加,幸福感不断提升,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晨报融媒体记者颜鹏首席记者李学斌崔皓史玉旭摄影报道
乡村建设找到了不同村镇的“性格”
对于长汀镇来说,我是一个“外人”。不过从每一位村民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正是有了美丽乡村建设,我们也感受到这里的勃勃生机。长汀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