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的壮丽诗篇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余次战斗,攻占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未知音频29:23来自文旅中国《国家文化公园》第16讲
我想从松毛岭阻击战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多具红军烈士遗骸收殓合葬于松毛岭半山坡上,并成立无祀会说起。这座烈士墓坐北朝南,块鹅卵石镶嵌成头盔状,戴在头像型巨石墓碑上,象征着一个个无名烈士的英魂。没有碑文,长满青草的陵墓上方镶着一颗红五星,两边呈拱形嵌着“青山处处埋忠骨,红军精神代代传”14个正楷红色大字。
松毛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战,红军第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留守,从年9月23日到9月30日,历时七天七夜,万余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集结时间。为配合松毛岭战役,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当时松毛岭附近“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成年男子全部支前,门板都卸掉作了担架、掩体。在血与火的激战中,红军予敌以重创,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全线后撤。“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岭下人民齐支持,军民合作阵地牢。”山歌里唱的,正是当年松毛岭血战的情景。
长汀县是全国著名的中央苏区县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县城东后巷58号,9幢白墙灰瓦的房子矗立在山脚下,医院旧址。医院创办于年,是英国基医院。年,在“五卅”运动的反帝怒潮冲击下,英国院长和医生、护士惊慌逃走,傅连暲临危出任院长,将“亚盛顿医馆”改为“医院”。年8月下旬,南昌起义部队多名伤员被送到汀州,傅连暲连夜组织救治,亲自制定治疗方案,使被子弹打断腿骨的营长陈赓免于截肢。年秋,毛泽东曾在医院疗养3个多月,得到傅连暲的精心治疗。年初,国民党军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毛主席要转移到瑞金去。临行前,医院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搬到瑞金去!”傅连暲说到做到,他雇了个挑夫,花了半个月时间把价值多银元的药品器械从长汀挑到瑞金叶坪杨岗,正医院。
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长汀县钟屋村“观寿公”祠堂前的大草坪上召集万人誓师大会。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前往江西瑞金红都,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观寿公祠是红军长征真正意义上的零公里处,中复村(钟屋村)也因此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中复村红军桥是一座古廊桥,本名接龙桥,始建于明朝,因年后,红军常常在此宣传革命、分田分地、动员征兵,又被当地人称作“红军桥”。廊桥上刻有一条等高线,现在依然清晰,线高在1.5米左右,应该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汉阳造步枪的高度。“人比枪高当红军”——当地人现在都还在说那规矩,这是当年红军征兵处的等高线。但是,这条线的上下有移动的痕迹,据说是被那些想当兵的少年偷偷刻画改动的。红军桥左上方的木板上至今还遗留着当年红军书写的“救国不分男女老幼”标语。红军桥可以说是一座“慷慨赴死的不归桥”。先后有多名子弟从这座桥上穿上红军军装走上革命道路,仅中复村就有近人参军,大多数直接奔赴战场,到达陕北时只剩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仅有6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周恩来当时的感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是周恩来当年在得知于都老人将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后发出的感慨。
序厅里,一块大型浮雕墙展现了红军出发、于都儿女送别红军以及长征胜利的情景。年10月,于都百姓找来多条船,架成5座浮桥,组成一支船队,帮助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这8万多红军中,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于都人。
一幅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用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显示了当年,苏区妇女夜以继日赶做20万双草鞋献给红军。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经历九死一生,将足印刻写在在两万五千里漫漫征途。
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因为86年前的长征宿营地,而成为了一块红色热土。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50年前的一个晚上,红军队伍开进了沙洲小村,三位红军姑娘借宿在徐解秀家里,4个人盖着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女红军带来的被子。翌日(年11月7日)下午,红军队伍要离开村庄,三位红军姑娘将仅有的一条棉被一剪为二,半条送给了徐徐解秀。徐解秀不忍心要,三位红军对她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打敌人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徐解秀说,三位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她们上山时还一步三回头地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到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
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了湖南汝城沙洲村。80多岁有点恍惚的徐解秀以为是红军回来了:“你们打回来了?你们胜利了?那3名女红军什么时候能来?我家男人怎么还不回来呀?”闻听此言,罗开富被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了。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看完这篇文章说:“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年9月16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作者:周庆富(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主讲:有山
责编:郝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