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把结婚戒指戴在妻子的手上。(受访者供图)
近日,英国路透社采访了多位中国年轻人。受访者纷纷表现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显得乐观而自信。路透社称,中国年轻人“兼具抱负和务实的优秀品质,世界属于这一代人”。
《青年参考》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你我身边的年轻人。他们人生轨迹各异,喜怒哀乐不同,那些让他们感到幸福的瞬间却多有相似之处——把握当下,明日可期。
3岁娃到村寨里探班创业妈
直到临产前,昆明女孩陈璐仍在加班。从办公室离开后,她挺着大肚子叫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吃了顿重庆火锅,算是对自己辛苦工作的犒赏。作为云南滇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拾翠”的创始人之一,陈璐觉得,孕育事业的艰辛和成就感不亚于孕育生命。
如今,儿子已经3岁,“拾翠”也越做越大,成为云南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知名品牌。“拾翠”致力于把许多散落在深山中的传统工艺进行加工和包装,使其融入现代都市人群的生活,得以重生和发展。有时候,陈璐深入云南的村寨举办一些非遗手工艺品的发掘保护活动,会把儿子带上;小人儿在村子里玩得不亦乐乎,身旁的陈璐则忙得满头大汗。“我和儿子挺享受这种‘各自嗨’的状态的。”陈璐对《青年参考》记者笑言。
一次,儿子到陈璐晾晒云南手工蓝染布的院子里“探班”。空旷的郊外院落里,3米多高的竹架上,深浅不一、花纹多样的蓝染布随风摇曳,很有几分童话氛围。儿子激动地在布匹间跑来跑去,跑累了,就把自己裹进蓝布,歪着身子,只露出小脑袋冲着妈妈笑——陈璐用手机录下来了这一刻。此时此景让她觉得很幸福。
“我很幸运,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传承着祖辈美好的生活方式。更幸运的是,‘拾翠’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上,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非常扶持。我的家人也对我非常支持,让我得以平衡事业和家庭。”
作为一名文化产业创业者,陈璐非常
牵着爱人的手扎根基层
不久前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吴昊,曾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在学术上,他是一枚学霸,多次参加催化化学领域的国际会议;生活中,他曾任清华校研究生会副主席,还是校园话剧舞台上的明星,他在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扮演的科研人员“小高”,几乎被每个清华学子所熟知。
毕业时,美国一家知名研究所向吴昊抛来橄榄枝。人人都以为吴昊会到大洋彼岸做一名科学家时,他的选择令亲友大吃一惊:远赴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做一名基层公务员。
吴昊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这个选择缘起于6年前清华园里一条“不起眼的”公告——《关于招募原创话剧〈邓稼先〉(编者注:后更名为〈马兰花开〉)主要演员的通知》。邓稼先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也是吴昊最崇敬的人之一。吴昊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选拔,并成为剧组的一员。排演期间,吴昊跟随剧组学习了当年两弹元勋们的人物传记,走访了青海厂、青海原子城、新疆马兰基地等两弹元勋们当年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深受触动。
《马兰花开》在邓稼先工作过的几个地方巡演时,观众的反应让吴昊非常难忘。
“那里的一线科研人员和官兵,看《马兰花开》时的笑点、泪点都与普通人不同。”吴昊回忆,“比如,当演到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表示,对于自己的任务,他‘不知道、不能说’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吴昊感到了这笑声中的沉重。
在采风和巡演的过程中,吴昊接触到了一批在基层扎根的清华学长,学长们对去基层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自那时起,吴昊便暗暗立下了赴基层工作的抱负。
当吴昊把自己扎根基层的想法告诉当时的女友时,女友的第一反应是“坚决反对”。女友在澳大利亚读博士,与吴昊已经恋爱长跑了7年,一直盼着吴昊博士毕业后两人能一起在国外发展。女友一度给吴昊下了“最后通牒”:不出国,就分手。但吴昊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不断地做女友的思想工作。终于,在吴昊博士毕业前,二人结婚了。
在婚姻登记处,吴昊和妻子穿着简单的米色毕业衫,在大红的幕布前头低着头,笑得合不拢嘴。很少秀恩爱的吴昊把这一幕发在了朋友圈,在他心里,这是他最幸福的瞬间。
多年不吃午饭的人生等来一个转折
在宇涵的印象里,自己似乎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午饭了。
这并不是因为要减肥。来自黑龙江省嫩江县的宇涵是北京东直门一家美容院的美容师,每到中午的时候也是顾客最多的时候,她总是没有时间吃饭。对此,这个90后姑娘的对策是,“早饭吃得尽可能多,这样可以一直撑到晚上;在兜里多放几块糖,实在撑不住了就吃一颗”。
宇涵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不知几点,这取决于顾客到店的时间和顾客所做项目时间的长短。干到深夜对宇涵来说是常事。除了每周三的调休,一周中的剩余6天,宇涵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
苦吗?说不苦好像是假的,但宇涵对《青年参考》记者说,“其实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她喜欢和来自各行各业的顾客聊天,仿佛坐在小小的美容间里就接触到了大千世界,汲取了来自其他生命的养分。一些相熟的顾客会给她很多人生建议:“你不能一辈子做美容师,你将来该怎么办?”有人建议她把技艺练好、多攒一些钱后,就签约成为一些网络生活服务平台的“手艺人”,这样更自由;有人建议她到三四线城市创业,开设集“美容、养生、咖啡厅”为一体的时尚休闲社交平台;一位顾客是大学教授,她建议宇涵报考她学校的成人本科项目,“年纪轻轻,多念书准不会错”……
这些来自陌生人的温暖,穿透了宇涵生活中的层层迷雾,让她更有信心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有什么是一定不可能的呢?
上个月,宇涵破天荒地向美容院请了假,说家中有事需要处理。事实上,她去了一趟大理。一个与她相识多年的顾客准备在那里开客栈,看中她的细心和善良,邀请她帮忙打理店里的业务,并开出了较为优厚的待遇,也承诺签正式合同。她动心了。
苍山洱海边,满目清澈。宇涵对《青年参考》记者回忆:“跟做梦似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掉到了蓝宝石里。”
这是多年劳累忙碌的生活中少有的,让宇涵感到纯粹、宁静、幸福的瞬间。
这是一个不缺机遇的时代,另一种生活在向她招手。她心中显然已有了答案。“我知道打理客栈肯定很不容易,但我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学啊。过去那么多辛苦我都不怕,将来的苦我也不会怕。”
摘自《青年参考》年11月1日12版
本报记者蔡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