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由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习近平扶贫故事》一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实践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线索,记录扶贫工作中的具体细节和感人故事,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真挚情怀和矢志不渝、战胜贫困的使命担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继续苦干实干,巩固脱贫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扶贫故事》摘编
“扶贫,就不要有所保留”
“他讲得很动情,‘下党有多苦,大家都看到了。下党不改变面貌,我们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后来回忆说,习近平让宁德地直机关18位负责同志现场表态,对于乡亲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部门谈谈办法。
民政局最先表态,从局里挤出5万元,支持下党公路和电站建设:“我们真的是把口袋底都翻出来了!”习近平笑着说:“这很好,大家都要翻箱倒柜,竭尽全力。扶贫,就不要有所保留。”
“只把春来报”
年5月29日,心系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习近平,得知那里正在建设生态园,专程托人送去元,捐种一棵香樟树。
年10月13日,习近平再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河田世纪生态园,他看到自己捐种的香樟树已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十分高兴。在当地,有一种野草叫鹧鸪草,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地方,但是生命力很强。那天,一位同志递给习近平一株鹧鸪草,习近平接过来,仔细端详了一番,笑着说:“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把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好,让这种草‘只把春来报’吧!”
创建“闽宁模式”
在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吊庄”是宁夏当地词,意思是把这个村从那儿“吊”到这儿,也就是移民。要从西海固移民到银川,投资很大,习近平建议搞一个试点,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年7月15日,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奠基当天,习近平专门发去了贺信。
第一年,户人从西吉县搬到闽宁村安家落户。他们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建设扬水站,在戈壁滩上种出了粮食。村里还提前完成道路、学校、村部、卫生院、邮电、市场和一二级扬水灌溉及井灌工程等基础建设,好日子一步一步走来。
念好“山海经”
浙江有句俗语,叫“七山二水一分田”,生动地概括了浙江的地理风貌。从地理上看,浙江背山面海,10.18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中,光山地和丘陵就占了74.63%,而靠向海一边的,则是肥沃的田地和平原。山与海的地理差别,形象地描画了浙江境内贫与富的分野。
习近平曾用“木桶理论”解释“山海协作工程”。他说,决定一只木桶装水量的不是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而他要做的,就是补上那块短板。
如今,近20年过去,“山海协作工程”有了升级版。“山海协作”平台正努力打造成为项目孵化的摇篮、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
小年访定西
有一处细节让在场乡亲们深受感染——习近平总书记知道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缺水干旱是困扰当地脱贫的一大难题,当他看到屋里的水缸时,特意端起一瓢水细细品尝,一口水下肚,他紧锁眉头……乡亲们的冷暖甘苦,时时牵动他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走出马岗家,乡亲们纷纷拥上前来和总书记握手道别。总书记勉励大家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提出“精准扶贫”方略
在施成富家,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很仔细。之后,就在施成富家的院坝上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总书记和乡亲们在空地上围坐成一圈,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村民们谈变化、讲困难、道实情,总书记边听边问。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在这次谈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他强调,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致贫原因。他要求,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白雪换来了白银
“我捧了一条七八十斤的鱼给总书记看,他问我这鱼长了多少年,我说十五年左右。总书记赶紧问我累不累啊,嘱咐我快放下吧。”回想起总书记跟自己聊天时的场景,渔民胡大勇心里泛起一阵温暖。
随行干部向总书记解释说,查干湖冬捕仍沿用原始捕鱼方法,渔把头们凭经验“选窝”,然后渔场职工凿冰洞穿杆引网,通过扭矛拨正方向、马拉绞盘带动大网在冰下运动把鱼打捞上来。这样可以避免现代机械对湖水的污染,不仅保护了查干湖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赢得“活态的渔猎化石”的美誉,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既保护又开发的方式表示赞许。他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在孙观发家,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们座谈。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确保老区如期脱贫摘帽。“我们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就能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孙观发的孙子、孙女,笑着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习近平扶贫故事》学习体会
体现深厚人民情怀
洪天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习近平扶贫故事》通过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现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实质,突出呈现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心系人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全书重点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的感人故事,展现共产党人强烈的宗旨使命意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对广大党员干部有极大的激励和教育意义。《习近平扶贫故事》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生动教材,激励我们不断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提振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主题出版重点项目
谭跃(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习近平扶贫故事》是中国出版集团今年主题出版的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主题出版上集中发力,组织策划出版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重点出版物,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出版产品线,在读者中获得好评。在未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主题出版工作的资源配置力度,优化管理办法,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生动的形式、更新颖的风格,策划更多更好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选题,出版更多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优质图书,打造一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题出版精品。
凝聚攻坚克难斗志
李舫(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参与《习近平扶贫故事》的编写工作,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总书记从人民中走来,心里永远装着人民。“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些话语,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故事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顽强奋斗,最终夺取全面小康的胜利。
闪耀思想理论光辉
雷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刻把握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向新境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万人以上的奇迹,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总体解决,贫困发生率降至0.6%,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扶贫故事》一书所展示的那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思考是在不断面对新挑战、思考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升华成系统理论,又随着各地脱贫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最终成为今天指导我们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
鼓舞奋斗圆梦信心
吉色方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副县长):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与乡亲们围着彝家火塘亲切交谈,鼓励大家“早日脱贫奔小康”。经过不懈奋斗,截至年10月19日,全县贫困户户人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在总书记最关心的“悬崖村”,84户贫困户从摇摇欲坠的藤梯旁搬迁到宽敞明亮的县城安置点,孩子“走路三个小时上学”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家门口就能念书,通信网络全覆盖,村民们办起农家乐,年轻人打开直播骄傲地介绍家乡的变化——“悬崖村”变成了“小康村”。
《人民日报》(年12月30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