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有一个村的名字,是永远铭刻的。到那里,到处都是红色的记忆......
国际友人,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说,长征“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
而他所说的这个“最远的地方”,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红军长征第一村——福建闽西长汀钟屋村(今称光复村)。
长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而长汀县的钟屋村,恰恰是红军长征中出发时间最早、距离最远的出发点。随着红9军团、红24师在此最后一仗的结束,就决定了这里的那段峥嵘历史即将翻篇。红9军团、红24师在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被迫率先开始远涉征程。
但,钟屋村的那一段光辉岁月,却未随着中央苏区的衰落而沉沦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反,在共和国的今天,它的名字成为了我们缅怀历史荣光,不可磨灭的记忆,成为我们史海探源、寻根问真的原动力。
一、钟屋村的名字与毛泽东他们联在一起
福建闽西,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发祥地,被世界客属誉为“客家祖地”,通常与赣南、粤东、闽西并称“客家金三角”。
闽西,也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从年起,这里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起义,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尤其在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挥师占领长汀,创建了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以后,闽西各地人民群众对这支劳苦大众自己人的武装,报以了巨大的热情,纷纷响应革命号召,参军拥军,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创建了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建立了苏维埃各级政权,开辟了闽西、闽南、闽北、闽东和闽中等革命根据地。
从此,这块光荣的土地,一度成为中央苏区经济中心,有着“红色小上海”之誉,为中央苏区军民源源不断供应物资,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控制;也曾一度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瞿秋白、何叔衡、王稼祥、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字紧紧相连,他们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进行过艰苦而又火热的革命实践活动。
如决定红四军与苏区根据地发展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就在这里的上杭古田召开;如毛泽东曾在这里的上杭县古田镇赖坊村协成店,以回复林彪“红旗能打多久”的来信,借此对红四军内部弥漫的悲观情绪进行一次系统的批评,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故而写下了六七千字的宏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及其他的如《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年10月,身患严重的疟疾的毛泽东,被人抬着从永定县合溪镇来到了刚刚解放的上杭城,住在一临江楼上。居住在此的他,迎着萧瑟秋风,触景生情,填下了脍炙人口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而此时,距此不远的长汀治下的钟屋村,也正以激昂的姿态拥抱着这一时代革命。
钟屋村,位于长汀县南山镇的东南部,地处“梅花十八峒”之一的半溪峒中间地段。它距离长汀城43公里,是长汀县南大门,其境内的松毛岭,是东往龙岩、上杭、连城,西通长汀、瑞金、赣州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正因如此,在钟屋村,曾经发生过太多太多感人心肺的革命故事,尤其是创建苏区、土地革命时期,给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红军到达钟屋村后,将村名改为了红屋村。而当时的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九厅十八井就在红屋村。共和国的缔造们,如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聂荣臻、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年7月29日,抱病的东方军(红3军团与红19师组成)政委滕代远,随主力前进钟屋村后,在此设下司令部,和司令员彭德怀一同下达了攻击朋口的作战命令:“决于明(30日)向朋口攻击前进。”
因为此战战绩辉煌,敌第团、团两个团被红军全歼。红军又于8月2日占领连城,追敌于姑田、小陶,东方军共歼敌一个旅三个团,俘敌旅、团长以下官兵多人,缴枪多支,军粮担,筹款万元以上,胜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故而,8月1日,彭德怀被中革军委授予一等红星奖章,滕代远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据不完全统计,与这里相连的红军部队的名字就有,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红9军团、红军东方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24军、福建军区所属部队等等。
钟屋村,后来又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大门,拱卫着中央苏区的重任。
以至到了最后,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九军团从此出发开始长征,故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二、感人的参军拥军故事
钟屋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民风淳朴。他们谱写的一曲曲参军拥军的感人故事,至今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悲怀。
●参军
在村口,横亘着一座始建于明朝的“接龙桥”。由于红军常常在此宣传革命、分田分地、动员征兵,故而当地人又把此桥称作“红军桥”。在今天的廊桥上,依然还清晰可见一条刻着的等高线,线高在1.5米左右。
这个高度,是当时红军招新兵的高度,依据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汉阳造步枪的高度,故而,这就是常常人们所说的,“人比枪高当红军”的来由。
由于看到了红军的不同,帮老百姓分田分地,实现他们世代以来不能实现的夙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所以,当红军扩红征兵时,老百姓便纷纷报名参军,常常出现的现状是连小孩也都跑来央求当兵。
红军无法,只得定下“人比枪高当红军”的硬性条件。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想方设法,以昂头、踮脚、撑高等的方式,争先当红军。
当然,更有“父母送儿上战场、妻送夫,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面,光钟屋村,就有近人先后参军,跟着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九军团、红军东方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等走上革命道路,大多数直接奔赴战场。只是可叹的是,钟屋村的这个子弟,最后到达陕北时只剩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仅有6人。
最感人的故事,莫过于送“六子当兵”的塘背村苏贫农团的罗云然老人,老人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先后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上。可是,战斗形势还是严峻,红军依然参加招兵,老人依然义无反顾地将另外的三个儿子送到了红军桥征兵处报名参军。
区苏干部蔡信书动情的对他说:“你就留个最小的儿子在身边吧!”但老人坚定地说:“若不是红军来了,孩子们早就饿死了。我和三个孩子商量好了,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
最终,罗云然老人的六个亲生儿子,全部为革命壮烈牺牲,气壮山河。而罗云然老人送“六子当兵”的故事,也就是成为当年苏区扩红的典范,不段地激励着当地的老百姓。
还有钟屋村的钟根基,和同村的17位热血青年,一同报名参加红军的故事,他们出发前跪地盟誓:“谁活着回来,谁就要为他们的父母尽孝。”
●拥军
在当年钟屋村的这条红军街上,流传着这样的典故:“家家无门板,户户无闲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年8月中旬,继第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发兵百万进犯苏区,于是第五次反围剿爆发,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苏区的东大门,即钟屋村的松毛岭。为了保护中央苏区,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召开扩大会,号召一切青年武装及当地余名地方武装人员参加保卫长汀的前线当中去。
由于战事激烈,红军伤亡惨重,以至于当时松毛岭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钟屋村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参加了武装支前工作,门板都卸掉作了担架,就连少先队、儿童团也行动起来,为保卫苏区尽了最大的努力。
如塘背村参加修工事的就有多人,做了担架副,妇女送布草鞋双,儿童运竹杯个。
以至于战后,很多户人家的门板左右不对称,没有办法再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
钟屋村及其周边村寨参军、拥军的感人故事,举不胜举,一桩桩、一件件,虽时过境迁,但却并未尘封在岁月之中,这些故事,在今天,不时地被后人开启,不时地感动着后来人。
三、红军最后光荣的一战
中央红军屡战失利,尤其在年后不久,中央苏区地盘日益缩小,蒋介石集中的71个团,正向中央苏区东线大门松毛岭步步进逼。
年,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接连失利,4月广昌失守,6月连城等地相继沦陷。而可怕的是,蒋介石为誓要铲平苏区,故兵不懈怠,敌东路军继续采用“铸堡推进、步步为营”的战略,合拢逼近松毛岭,严重危胁中央苏区中心城市汀州、甚至是苏区的心脏瑞金。
一时间,中央苏区东大门钟屋村战云密布,一场决战正如箭在弦。而钟屋村处的松毛岭,地势险要,注定了一场生死之战在此不可避免。这是红军在万里征途前的最后一次决战,胜败都将永载史册。
年秋,为粉碎老蒋的第五次围剿,红1军团、红9军团屯兵于此,执行中革军委保卫中央苏区的命令。9月1日,战役打响,两军团采用红军惯用的运动战,奇袭温坊,歼敌一个旅和一个团,共余人,取得最后一次大胜利。
但红军整体失利的态势未变,兴国告急。于是,年9月11日,红1军团奉命救援兴国,留下红24师,归红9军团指挥,故而红9军团及红24师在此继续驻守。
但胜利只是暂时的,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大的报复与仇杀。红9军团与红24师,共计3万余人,在在朱德的亲自指挥下,已经作好了生死相别的准备。他们高喊着“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金”口号,誓死抗敌。
年9月23日,敌东路军6个师在顾祝同的指挥下,杀气腾腾直扑而来,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我松毛岭发起了猛烈进攻。红9军团与红24师与数倍的敌人,展开了空前激战,用血肉之躯构筑一条生死防线,历时七天七夜,最终以牺牲多将士的代价(还有资料说牺牲多人),为红军撤退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共福建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苏区人民同仇敌忾,本着“一切为着前线的胜利”的宗旨,全力支前,猛烈扩红,他们从上杭、长汀抽调了多补充团新战士投入战斗,钟屋村的赤卫连、少先队也组织起来抬伤员,送茶水,家家户户都住满伤员,许多重伤员来不及抢救,就牺牲在阵地上。他们为协力红军,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据《长汀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九月,东路军第三纵队指挥李延年,率6个师进攻汀连交界之松毛岭,先是红军总司令-督重兵驻守,防御巩固。至是东路军用飞机大炮猛烈攻打,红军败退。是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9月28日,红九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撤出“松毛岭保卫战”的战斗,进行转移。
9月30日的上午,在钟屋村观寿公祠前,转移前的将士们集体开会。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和红屋区苏主席蔡信书,在大会上讲了话。会上,红9军团向钟屋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发放枪支弹药,一起转移,后来全部加入红9军团进行长征。。
当天下午3时,红9军团及红24师的官兵,告别父老乡亲,兵分两路,率先开始战略大转移,迈出了被后人称之为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
当时送别的场景,异常感人。不时地,村民蔡冬莲送儿子钟童生,蔡四嬷送丈夫钟才登,上官观音妹送丈夫钟百寿,何香妹送丈夫钟则林,一天前才新婚的赖二妹送丈夫钟奋然……老百姓们依依不舍,含泪相送,口中还唱着这样悲壮的送兵山歌:
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
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
千叮咛,万嘱咐,那种生离死别的情景,让人肝肠寸断,泪流满面。他们依然相信:“松毛岭不会倒,松树倒了,明年春天还会长。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如今,钟屋村有一块“零公里处”石碑,就是当时红9军团与24师官兵们撤退时的见证物。这就是红军长征第一村的来由。
后续:
红9军团、红24师,于10月3日从钟屋村抵达汀州城,在汀城休整了4天。中革军委发给红9军团大批军用物资,每个红军指战员领到一套斜纹布薄棉衣和夹被、鞋子等物,军容焕然一新。后奉命于7日从汀州向古城、瑞金开进,开始集结长征。
红军离开后,全村男女老少向涂坊、河田、濯田、四都等地疏散。国民党军队于10月21日进占钟屋村时,那里早已坚壁清野,十室九空,变成个无人村了。
由于红9军团在松毛岭一战伤亡惨重,中革军委决定将粤赣军区主力红22师及于都补充的第1团均拨给红9军团建制。于是,长征前夕的红9军团,又拥有第3师、第14师和红22师,共3个师,多人。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在闽西部署8个师的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烧杀抢掠。
而留在闽西的几千名红军和游击队将士,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闽中和闽赣边游击区,这些游击区的人数,在当时南方八省15块游击区中,占据三分之一强,牵制了约20万国民党兵力,在战略上策应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而且又同南方各游击区一起,形成了重要的第二战场,保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证明,福建游击区同南方其他游击区一起,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战略重地,也为中国革命“红旗不倒”并夺取最终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长汀地方志史料;2、《福建红色历史》;
3、松毛岭战役史料;4、《红9军团军史》
5、斯诺《西行漫记》;6、长征史记;
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
8、络相关史料的引用。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