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店头街,穿过悠长的街巷,在老街一侧的尽头,就是惠吉门,门外是被誉为客家人“母亲河”的汀江。过去的数百年里,南来北往的客商、外出闯荡的游子,都是顺沿着汀江来到或离开这里。这条江、这座城门和这条老街,成为了无数从这里走出去的客家人,记忆中魂牵梦绕的地方。
26:2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终极哲学题自文明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大家。其实,在中华文明年不间断的延续中,中国人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而“人生三问”的答案,在福建省长汀县店头街的客家人群体中,有着特别清晰完整的呈现。
“客家人”是谁?他们是从晋代开始,为远离战乱纷争迁往南方的中原汉人。宋代时,汀州所在的汀江流域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相对于这里的原住民,他们自称为客,所以叫“客家人”。
自称为客的行为背后,是他们不愿忘记中原故土、不愿忘记汉族文化的强烈心理。因此在汀江流域,繁华的店头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宗祠成群的现象。
-01-
游氏家庙,始建于宋代,扩建于明代,年的历史成为了游氏族人的骄傲。家庙的神龛之上供奉着这一姓氏的始祖,游氏后人都能清晰地讲出,他们来自哪里、祖先是谁,甚至是各代先祖的功德与事迹。
当然,这些事迹并不是讲先辈们如何升官发财的,而是如何通过勤奋苦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家族及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祖先制定的族风家训制成了匾额与对联,悬挂在墙上时刻提醒后人不可忘本,要牢记祖先的教诲。
不忘本因此成为客家文化中最本源的精神内核,祖先的道德要求也成为了客家人坚守的行为规范。
-02-
在老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80岁的长者悉心照料着自己岁的老母亲,凡事亲力亲为。对游灿章老人来说,将母亲送到养老院,那是坚决不行的;请保姆照顾母亲,也是不允许的。
“只要我还能动,就应该自己照顾母亲,我动不了了还有弟弟们”这样朴素真诚的话让人感动。
80岁的儿子照料百岁的母亲,成就了一段佳话,但在游灿章自己看来,这是应尽的孝道。如今,家族中已是五世同堂。这样的家族在店头街上还有很多,在客家人心中,守住了尊祖敬贤、孝亲敬老的人生之本,就会收获幸福,福泽后世。
对待亲人,客家人执着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于是在店头街,出现了一个为逝去亲人画像的行当。活着时要孝敬,去世了也要画成画像供奉在家中。老街上可以看到,80多岁的老爷子,颤颤巍巍地拿着爸爸的照片,来请画师画像。
对待尊敬亲人这件事,客家人就是这么严肃认真,这同时也是一种信仰。
-03-
一路的辗转迁徙,历经磨难与动荡,在祖先的事迹和教诲中,客家人也悟出了一个道理:没有国,哪有家!于是,每逢国家危难之际,客家人必挺身而出。
中央苏区时期,这里的群众基础使得长汀成为了“红色小上海”,为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给予了巨大的支撑。老街上也走出了傅连暲、何廷一、张元培等一大批开国将领。
傅连暲,由于小时候家里穷,过年时被债主上门讨债,父亲有病却没钱医治。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靠努力学习,成为了当地的名医、医院的院长。
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抉择时,捐出了所有家产,带着全家老小跟随红军一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傅连暲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听来令人感叹:没有这些革命先辈,哪来的岁月静好。
很多人说,因为南迁的客家人思念故土、不忘祖先的情怀,使得他们成为保持汉族文化传统最鲜明的一个民系。但其实,这种将情感寄托于“家”的情怀,早已沁入到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
千百年来,中国人带着对家国和亲人深深的眷恋,一代一代奋发图强,使得中华文明延续年,一再创造辉煌!
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五每晚20:00
CCTV4《记住乡愁》(亚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