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使得蒋介石南京政府加紧对井冈山的“会剿”。年秋到年秋,蒋介石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红军进行三次“围剿”,都未得逞。年3月,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年9月,蒋介石任总司令,调集万军队,向根据地发动疯狂的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范围日益缩小。年4月下旬,会昌筠门岭、广昌相继失守,中央苏区的南北大门门户洞开,红军在内线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日趋渺茫,不得不决定开始长征。
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重要文章,指出红军必要时应当“突破封锁线转移地区”作战。
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直面战火硝烟军民依依惜别
“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笔下的《西行漫记》里,那个“福建最远的地方”正是现在的龙岩长汀和三明宁化。
在长汀县中复村观寿公祠门前的石碑上,可以看到刻有“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的碑文。那被岁月和风沙侵蚀的石碑把我们带回到87年前,红军远征前的集结时刻。
三明市博物馆内还原的长征出发时
军民依依惜别的背景油画
年9月30日上午,中复村境内的松毛岭上仍然硝烟笼罩,炮声隆隆;岭下的钟屋村(现中复村)观寿公祠堂前,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挥泪向群众作告别讲话:“红军马上要转移,去执行新的任务。父老乡亲们,我们走后,你们要做好坚壁清野……红军还要打回来的!”
“当时,红九军团就是在这里集结,走向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烈士后代、红军长征第一村红色文化讲解员钟鸣说,这支以闽西子弟为主的部队是当时最早开始长征的部队,也是长征路途最远的部队。
红军长征第一村——
南山镇中复村观寿公祠门前的红九军团
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
马蹄声碎,唢呐声咽。当天下午3点,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的红九军团将士来不及掩埋牺牲在松毛岭上的战友,就冒着蒙蒙细雨,在隆隆的炮声和亲人难以割舍的目光里,离开了中复村。“当年,中复村一带的群众跟随红军长征的就有六七百人,他们几乎都没有回来。”钟鸣说。
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
离长汀百十来公里的宁化也是长征出发地之一。
“长征出发前,退守宁化的中央红军主要驻防在宁化淮土和曹坊一带。红三医院、少共国际师之一团、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分别从宁化县西面的大王、凤凰山、隘门和南面的曹坊一带出发长征。”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龚翠英介绍,年10月,中央红军约1.4万人从宁化凤凰山出发长征。
医院旧址内的红色标语
航向亟待扭转路线关乎存亡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按照原定计划,准备转移到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数万红军将士把英魂永远留在了湍急冰冷的湘江。
历史的指针拨至中国革命的这一危急关头。
仗要怎么打,路往何方走?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内部一直存在争论。
年12月中下旬,短短半个月,接连召开三次会议。从老山界到黎平,从黎平到猴场,军事指挥问题是争论焦点。不久后,遵义会议召开。
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会址就在这幢中西合璧小楼的二层,史称遵义会议。会议室保留了当年的原物。房间一面墙壁上的挂钟仿佛仍在摆动。
遵义会议会址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为“左”倾错误辩解。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他分析了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
这三天,短暂又漫长。小楼的堂屋是彭德怀和杨尚昆的住处。从城外匆匆赶来开会的两人,将两条板凳搭上门板,就成了简易床。1月16日,三军团第六师在乌江刀靶水遭敌人袭击,只开了一天会的彭德怀,即刻赶往前线…
三天会议作出四项决定,革命航船开始拨正航向。
03:06纪录片《国宝档案》片段
根据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展陈的陈云手稿记载,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随后,经过一系列调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的四条决定(手迹)
四渡赤水出奇兵战士双脚走天下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分别从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元厚等渡口西渡赤水河。四渡赤水的序幕就此拉开。
以四渡赤水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一段党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摘录这样写道:“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为了胜利,根据形势随机应变,迈开铁脚板,变为运动战。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的社论斗志昂扬,“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
“四渡赤水出奇兵,战士双脚走天下。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二渡赤水,遵义大捷;三渡赤水,引敌西进;四渡赤水,跳出重围。两个多月的时间,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驰骋于川滇黔边广大地区,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一气呵成,让人们感受到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高超。
四渡赤水纪念馆
实事求是闯新路开启革命新征程
毛泽东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曾这样评价:“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曾祥铣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在路线、方针、政策上面临的突出问题。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6年前的那段苦难和辉煌。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每一步都生死攸关,每一场会议都是重大抉择,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历史方向。遵义会议,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一个党的命运,以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正是从大局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创造性地调整军事路线、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才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
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危机、突破险境、抓住机遇、走向胜利的历史。从年建党到年新中国成立,28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曾渡过无数激流险滩。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是在执着理想信念的感召和坚守中实现的,它再次印证了道路决定前途命运,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地开辟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
以遵义会议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党史知识小测验
01
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A、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02
(多选)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______,长征是_____,长征是_____。”
A、宣言书
B、宣传队
C、播种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
03
(多选)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在____、____、______上面临的突出问题。
A、路线
B、方针
C、政策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
编辑
马闫书洋
视频剪辑
许超元
二审
孔维薇
三审
高羽
稿件来源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