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闽西古建筑文化,那些保存较好的围龙屋古民
TUhjnbcbe - 2025/2/26 17:33:00

围龙屋由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雨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两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外围。

围龙屋以粤东梅州为最,在闽西古村落也有围龙屋或围龙屋式民居建筑,主要有:上杭县珊瑚乡下珊瑚村围龙屋、上杭县官庄乡回龙村大围屋、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李春龄大院、长汀县大同镇师福村赖屋牛角屋、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超坊围龙屋、长汀县宣城乡畲心村张氏牛角屋、长汀县涂坊镇涂氏围屋、长汀县河田镇中街李氏下大屋等。试举几例:

1.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超坊围龙屋

位于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占地方米,为长汀县境内最大的围龙屋。该围屋建于清代后期,距今有多年历史,三进二围半包围结构,单檐悬山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该宅主体坐南朝北,中轴线建筑由半月塘、雨坪、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和大厅构成。左右两护厝由下厅、天井、中厅、天井和上厅构成,左侧护厝延伸至雨坪;护厝房间采用分段式处理,廊道铺卵石。

2、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丰济村麻子坝围屋

麻子坝围屋位于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丰济村,清乾隆年间由丰济村蓝氏先祖所建,迄今有多年历史。围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两重弧形围龙屋,结合成个太极形整体,曾供多人生活。“正堂是一座闽西传统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三进两个主厅外加两边厢房,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客家民居。后一重是两层弧形围屋,围屋整体内有近百套生活单元。池塘门前是一个重檐屋宇式大门。

3,上杭县珊瑚乡下珊瑚村围龙屋

位于珊瑚乡下珊瑚村,为陈氏上祖所建,距今多年历史,占地10平方米,以平房为主,后栋2层,以生土夯筑而成,由同族各房商议统一规划共建。该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太极整体,内有多套生活单元,适合上百人的大家族居住。围龙屋采取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按“一进二用一围”结构设计。大门之内外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用房,从两厢房向后伸延,形成马蹄形后围。屋内厅堂宽敞,天井明亮,有“十厅九井百间”之说。

4.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围龙屋式民居双灼堂

双灼堂是培田古民居中建筑最精湛的“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整座建筑呈四进三开间带横屋对称布局,又因前后方圆的“围龙屋式”平面而别具一格。门庐“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体现了客家人祈望安居、追求小康的淳朴愿望。过了门庐进入一中型庭院,庭院两侧对称设有一对侧厅堂,它自成一厅两房带小天井布局,分别有小门与庭院和横屋相连。过了前厅、中厅、后厅,进入一个横向庭院,即围龙屋的后龙;后龙设一厅十房,为家庭从事杂务的小院。

5.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围龙屋式民居建筑

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温氏家庙一侧的民居,也是围龙屋式的民居建筑。所有房屋围绕温氏家庙(下温)和后龙山的化胎呈弧形半包围式依次展开,均建在缓坡上,错落有致;房屋一层,均为厢房,房门一律向内开,门前是厨房或杂物间,滴水檐前有排水沟。整个建构没有龙厅,后山是被称为化胎的制高点,草树丰茂,林木葱茏,十分美观。

1
查看完整版本: 闽西古建筑文化,那些保存较好的围龙屋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