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位于中国东南,平原小且狭长,山地丘陵众多,受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但自然环境的局限并未阻碍其发展,宋元时期福建地区行政区划增加、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主要从地形气候、灾害、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化发展五个方面论述福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宋元时期福建的自然环境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相邻,东面临海。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地理条件,使福建地区水系较为独立。拥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四大水系。
1福建地形、气候
福建多山,耕地大多在东部沿海平原和内陆分散细碎的小平原。福建几个较大的平原皆为冲积平原,分布在东部沿海大河下游及西部内陆河流交汇处。东部平原面积较大,主要有福州、泉州、漳州和兴化平原。内陆地区较大的城镇也多位于河流交汇的冲积平原上。这些地区是主要耕地的所在地,通常开垦作水田,或种植经济作物。
除了面积较大的冲积平原外,另有山麓山前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断裂地带经河水冲淤而成的河谷平原以及山区内广布的盆谷平原。这些小型平原的面积虽小,却是福建多山地区重要的可开垦地。
福建的海岸线大致与两大山带平行,海岸线曲折破碎,拥有个港湾,以及众多半岛。沿岸海积平原大多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区。
总体而言,福建地貌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夹杂分布盆地河谷,沿海分布平原滩涂,西北高东南低。福建人民在开垦过程中,尽可能将可利用土地加以开发。福建地势决定其水流湍急,难以蓄水,尽管降水丰沛,却易干旱,加之山间引水灌溉,尤为不易。
2、福建水资源分布
福建拥有众多河流,河网纵横,小型湖泊、泉流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福建地区最主要的流域有五处,自北向南依次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九龙江流域及汀江流域,福建地区水系较为独立,仅闽江位于建州的支流,及汀江与外界相连。
汀州有长汀县的寅湖和武平县的蛟塘,三处泉流:玉泉、万斛泉及金乳泉。除此之外,福建的地热资源丰富,下四州与汀州都有汤泉分布。
宋元是福建地区水旱灾害多发的时期。福建降水量丰沛,河流径流大,河网呈扇形分布。但降水季节与地区分配不均,河水水量丰枯变化明显,雨季易发生洪涝,旱季又受干旱困扰。福建多山,地势起伏大,在多雨季节地表水下渗,容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因此灌溉与排洪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修建具有其必要性。
水资源是水利工程兴修的基础,总体而言,福建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但贮蓄能力有限,因此福建地区是宋元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重要地区。
二宋元时期福建的社会环境
1宋元时期福建经济及社会发展
宋代福建受到了中央前所未有的重视,宋代福建行政区划,从唐代五州,逐步增加为八州军,八闽之地初具雏形,下设县数也相应增加,元代在宋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完善。福建户数在此时也得到了飞跃发展,元代时尽管福建户数有所下降,但其发展仍有一定保障。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更为完备的水利建设,而水利建设也反作用于宋元福建社会,推动其经济发展。
生产力水平较差的古代,人口数量对经济,尤其是农业有重要影响。自唐后期始,福建远离战争的稳定环境,吸引大量北方移民,宋元时期福建人口大幅增长。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福建仅有七万余户,北方的战乱加剧了人口南迁,宋初便已增长至唐六倍之多,并在两宋年间不断增加。
元时,福建人口锐减,多州军户数仅有宋时一半,但也远多于宋以前福建的人口户数。宋元时期福建人口的增长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宋元时期福建发展的基本条件。
宋元时期福建人口的增长,使耕地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民众采取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合理分配种植,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
2宋元时期福建民众精神世界的构建
在福建地区多山多水但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宋元时期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福建民众逐渐构建起他们的精神世界。
福建地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且水系独立,使其较为偏远闭塞,与中原其他地区相比,地理环境较为独立。福建多山少平原,季风气候与起伏的山地造成当地易旱易涝的灾害特点,开发晚且局限性大。但也正因为这样的自然条件,塑造了福建民众的精神世界。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福建民众面对着夏秋两季来自山区的山洪和沿海的风浪,春冬两季则有长时间的干旱,因此他们渴望得到神明庇佑,福建地区也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水神信仰。
福建民众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仍对生存怀抱着美好的期待,通过塑造自然神,渴求风调雨顺。而在宋元时期,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当地民众逐渐将修建水利的功臣神话,并将自然神人格化,塑造出更加丰富的神话世界。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妈祖这样一位伟大的水神,妈祖信仰此后在沿海地区传播,影响了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
宋元时期福建水利设施的建设与运作
宋元是福建地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时期,宋代福建地区发展迅速,其“平衍膏腴之壤少,而崎岖硗确之地多”的自然环境特征,使当地百姓依赖水利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当地水利建设加快进程。
宋代福建的水利建设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以开创为主,而元代福建地区的水利建设则更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传承和修复。
一宋元时期水利设施建设过程
1宋元水利管理机构
宋元时期水利管理机构与置官,是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宋代水旱灾害频发,统治者更为重视水利建设,其水利管理机构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改进。元代的水利机构则是在不同群体的争论中,不断进行反复、尝试。
宋承唐制,在中央水利机构设置方面,继承了唐代的总体格局,但并非完全相同,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与创新。
都水监职责侧重于防洪,尤其是疏导汴河、洛河水,及治理黄河决溢问题。以疏导与筑隄并重的治理理念,对大河进行统筹治理,分别设立了北外都水丞和南外都水丞,因北方水患多于南方,又有黄河、汴河等重要河流,因此北外都水丞的职责高于南外都水丞。
同时制定了兴役的原则,规定兴役时间,以农闲时修建水利工程,疏导河水,统筹灌溉,并以达到的成效作为赏罚的原则。
在宋代中央的水利职能部门中,以水部作为统筹管理部门,屯田司与都水监分别侧重管理灌溉与防洪,以统筹规划与细致分工相结合,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民众的支持是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地方水利机构与置官大致可分为地方官、诸路司使以及中央直派管理特定河流的官员三类。
2、宋元水利建设程序与资金来源
宋元时期水利建设中,如黄河、汴河等重要河流是由国家直接管理,除此之外其他流域的灌溉、防洪等工程,更多是由地方提出,通过监察机构或是中央批准之后进行修建。
福建地区没有上述重要河流,因此水利建设一般由地方官提出并上报,经过审查之后,再交付地方官进行修建。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也规定了不同的修建流程,自王安石变法之后,更是用《农田水利约束》这一法律,规范了农田水利修建的具体程序。
中小型水利工程通常由州县官或管勾官申述,申述内容包括,明确属地水源以及需要修建的工程类型,并呈报修建方案。假如该工程涉及多户民众,应事先做好水源分配与协调方案等。
此后再由管勾官与提刑官等实地进行勘查,确定该方案可行之后,交付州县修建。如果州县官认为自己并无能力实施,可以申请临时换人修建。
二宋元时期福建水利设施建设成果与建设者
宋元时期,在各界的重视下,福建地区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宋元时期福建地区所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巨大,但多为小型水利工程,大型工程少且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区。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水利建设特点,参与建设的主要群体也有所不同。
1、宋元时期福建水利建设成果
宋元时期福建不同州军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明显差异性。福建山地丘陵众多,水网密布,内陆地区对山地的开发,促使当地修建较多的小型水利工程用于灌溉;而沿海地区平原集中,地势较为平坦,拥有更多大型水利工程。
福建水网密布,往来不便,各地修建大小桥梁众多。福州是宋元时期福建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地处闽江下游,河流纵横交错,兼具平原与山地地形,水利设施建设种类丰富、成果众多。宋元时期共修建或修复水利工程数目庞大,也出现了对当地水利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2宋元时期福建水利建设者
宋元时期福建官方与地方都表现出对水利建设的极大热情,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官员、士人在水利建设中起到代表作用。
除了亲自参与外还倡导当地民众参与其中,推动福建水利建设的进程,地方上富裕的个人、家族,出于自身利益或当地集体利益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僧人、道士也投入修建水利工程,僧人更是在许多大型水利工程中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协助修建了众多宏伟的工程。
出于对当地百姓的责任与自身的职责,地方官成为水利修建中重要的发起人,尤其在庆历之后,政府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地方官员科考与升降的依据,官员更加积极地参与水利工程的修建。许多水利设施都是在地方官的主导下修建而成的,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往往可以看到地方官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