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1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了一则消息:“俘获共产党首领瞿秋白及项英妻张亮、梁伯台妻周月林三人,瞿秋白伪名林棋祥。”
消息一出,震惊全国。
瞿秋白在当年可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他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年7月一年7月,年9月一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红军长征转移时,瞿秋白任中共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兼中央办事处教育人民委员,因患有严重的肺病,作为留守人员,组织上安排他去上海养病。
年2月24日,瞿秋白从苏区撤离转移途中,遇敌围捕,在福建长汀县濯田区水口乡小迳村附近的一处灌木丛中被当地保安团抓捕。被捕后他化名林棋祥,伪造经历,寻机脱身。后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被移交到驻扎在长汀的国军三十六师师部。
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是湖南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中学时代曾经读过翟秋白的著作,还是翟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因此很仰慕秋白的学问。但他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反共的本性不会改变。为诱降瞿秋白,瓦解其精神,宋希濂表面上对瞿秋白给予“优待”,背后里采取种种欺骗伎俩,软硬兼施。瞿秋白不为所动,他曾对宋希濂说:三民主义的革命是不彻底的,是一个大杂烩。他还对看守他的军官公然地宣传说: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清道夫,蒋委员长是清道夫的头子。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民族前途的光明。
宋希濂的“良苦用心”没有得逞,南京直接派人到长汀提审也毫无所获,加之社会各界营救活动愈来愈烈,敌人对瞿秋白逐渐失去了耐心。
瞿秋白知道敌人快要对自己动手,自己留在人世的时间不会太久了。年5月17日到22日六天之间,瞿秋白抓紧时间在长汀狱中不分昼夜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取名《多余的话》。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因为他知道对自己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不应有自己做出,但他还是要将这些“多余的话”说出来,以便后人更能看清一个真实的自我。
《多余的话》分七个部分:《何必说?(代序)》、《“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马克思主义》、《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文人”》、《告别》。文章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历史,坦率地剖析了自己的性格弱点,彻底地暴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情地批判了自己的工作失误,热情地歌颂中国革命成就,坦诚地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多余的话》虽然流露了一些低沉、伤感、颓废的消极情绪,说了一些自嘲的话,但毕竟是一个革命家生前坦荡胸怀的伟大表现。它不是自首书,而是写给同志们的“反思书”、“绝命书”。全书没有乞降求生之意,相反,是抱着必死的念头,把一个真实的自己袒露给大家,向自己的同志告别。
可谁又能知道多年后围绕这篇文章掀起了惊天的波澜,竟真成“历史的误会”,可谓一语成谶。
心里的话写完了,离别的时刻也到了。6月18日清晨八点,宋希濂命令特务连连长廖祥光到囚室向瞿秋白出示蒋介石的电令:“瞿匪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瞿秋白要求穿上新衣,敌人允准。瞿秋白于是穿上洗干净的黛色布褂子、洁白布短裤、黑色线袜和布鞋,被带到长汀中山公园拍照后,慷慨赴死。
据当时天津《大公报》报道:是日,秋白来到长汀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行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言道“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随后,瞿秋白缓步走出中山公园,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用纯熟的俄语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行至长汀西门外罗汉岭前养济院侧的一块草坪正中间,这里就是刑场。路旁的群众目睹此情此景,肃然起敬。他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然后平静地让刽子手从脑后开枪。旋即枪声响了,瞿秋白从容就义,年仅36岁。当日下午,瞿秋白的遗骸被埋葬在罗汉岭盘龙岗。
瞿秋白牺牲后,党和国家起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瞿秋白的评价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一九三五年英勇地牺牲在敌入的屠刀之下。”
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时说:“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年6月18日,在瞿秋白英勇就义二十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瞿秋白遗骨安葬仪式。周恩来同志主持安葬仪式并亲扶灵枢入殓。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作了《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士。他献身革命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的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
然而世事难料。到了20世纪60年代,风云突变。在那个处处讲政治、无限上纲上线的大背景下,人们拿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人、一切事。一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存在一定历史问题的人都要被重新定位。瞿秋白也未能幸免。特别是他所著的《多余的话》,因整篇文章没有激动人心地豪言壮语,只有对自己无情的揭露和自责,按照当时的政治标准,内容不够革命,被污蔑为“叛徒自白书”,瞿秋白也由此被列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代表之一,受到批判。
斗争愈演愈烈。年5月12日,北京政法学院红卫兵竟然冲进八宝山,砸坏了瞿秋白墓基,并砸骨扬灰。一夜之间,瞿秋白由万人敬仰的革命烈士成为人人唾弃的无耻叛徒,他的亲人也抬不起头来。
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怀抱瞿秋白的遗像嚎啕大哭:“亲爱的人啊,你面对敌人的枪口都不能屈服,怎么一下子就成了叛徒,我真的不明白......”
好在老天开眼,这场历史动乱终于结束,瞿秋白的历史冤案也开始得到纠正。年2月29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瞿秋白的问题指出:“瞿秋白同志,讲他是叛徒就讲不过去,非改正不可。”
中共中央于是成立了专案组.专门负责瞿秋白被捕就义情况的复查工作,最后写出了《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肯定了瞿秋白同志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立场,坚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至于他所写的《多余的话》,文中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乞求不死的意图,它绝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
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通知,为瞿秋白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给予了“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的评价。
逝者不复见,悲哉长已矣!烈士安息吧,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祖国将永远铭记你们的丰功伟绩!
参考资料
1、《瞿秋白年谱》作者:周永祥
2、《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作者:刘启春郑伟明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