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稻田一片金黄,宛如画卷。周末,我特地前往乡下欣赏这金色的海洋,一直延伸到汀江边。在田边,我偶遇了正在准备秋收的老傅。老傅是长汀县河田镇伯湖村的种粮大户,他承包了三千多亩水田,建立了优质的稻米合作社。从工厂化育秧到全程农机作业,再到稻米加工销售,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我跟随老傅走进田间,只见稻谷已近成熟,风吹过,掀起层层金浪。老傅感慨道,如今种双季稻,旱涝保收,这在三十年前简直是梦想。
然而,在他小时候,这里的山光秃秃的,成了孩子们的天然滑梯。他们拎着旧轮胎,坐在上面一蹬,就能滑下山坡。那时,他们的父母常常带着他们去二三十里外的南山镇砍柴,天不亮就出发,日头落山才回家。老傅的脸庞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那是他曾经顶着烈日来回走南山的印记。
老傅更不愿看到的是瓢泼大雨,因为大雨会带来泥沙。过去,人们把这种田叫做“望天田”,意为“有雨则哗啦啦,无雨则干巴巴”。夏天大雨一下,山洪暴发,方圆百里的河流都带着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沙翻滚而过。洪水退去后,田里只剩下淤泥。一旦晴天日晒,这些淤泥迅速板结成硬块,不仅当年绝收,而且这片田也基本无法再种了。因此,每年新开的荒田在下雨时都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挖泥。但即使这样拼命,也往往难以与泥沙的侵蚀抗衡。
生态改善的努力与成果后来,县里开始推行禁山政策,山边挂起了“禁山牌”和“乡规民约”,严禁割草砍柴,违者将受到处罚。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县里和镇上鼓励农民群众承包荒山植树,老傅也积极响应,承包了一块山地,成为造林大军中的一员。那时,他和村民们日以继夜地上山挖沟种草,肩挑手提地施肥,精心抚育草木。他们将挥向山林的柴刀换成了锄头,开始了一场生态接力的旅程。
老傅回忆道:“我们那时还疑惑:给草施肥有啥用?没想到还真管用。草一吃肥就长得欢,形成一条条平行的茂密草丛,就像地图上的等高线一样。这样,下雨时土不会流失,夏天地面温度也降低了,树就能顺利生长。”
老傅坚信,“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道理。他目光坚定地说:“别的地方种一棵树可能只能活一棵,但在我们这里,种十棵树总能活一棵。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如今,村里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树木葱郁,山水清澈。树下鸡鸭成群,蜜蜂嘤嘤作响,草药满山生长。曾经板结的田地如今已变成了游人如织的休闲农场;曾经断流的溪河也荡漾起了欢声笑语。卖茶叶蛋的老大娘每天都能赚到两三百元钱。老傅感慨道:“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家门口就能赚钱,何必再外出打工呢?十五年前我就回来承包了现在的田地。河田的田地多且连片面积大,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在这里种田。”
现代成就与展望老傅的田地越做越大,除了自己种植外,他还成立了育秧中心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的农户提供秧苗、田间管理和收割服务。他讲情义,对于贫困户不急于收费,而是告诉他们脱贫后再结算。这些年,他的合作社已经成功帮扶了二百多户贫困户脱贫。“生态改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老傅自豪地说。
前几年,老傅还考取了省里的农学专业,“我也要成为大学生,用科技手段种好田。”他笑着说道。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回家乡种水果,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
老傅在稻田里别出心裁地创作了稻田画,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随着山水的变迁,他稻田画中的字样也与时俱进。过去,画中展现的是“生态长汀”的主题,而如今则更替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内涵**。在阳光的照耀下,江面、树林与稻田间交织出绚烂的色彩,而稻穗在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细语,诉说着这片山水间不断上演的发展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