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祠(宗祠)
当客家先民们迁徙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闽粤赣边时,已经觉得此生恐怕再难重回中原故土了,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自己这一支血脉何年何月来自何地方,永远记住他们是来自中原故乡的名门望族。于是,一般各个姓氏的子孙们便会从入闽第三世至第五世左右,视家族人口繁衍的情况开始建造祭祀祖宗的祠堂。后来为了激励子孙奋发有为,世代进取,对凡高中举人、进士、状元等功名的裔孙则在自家姓氏的祖祠门前分别矗立高大巍峨的石牌坊(石龙旗),它昭示着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成为客家人敬宗睦族、耕读传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祠堂祭祀习俗
每年的春节初一早上,该姓氏男丁必须早早来到祖祠,族长庄重地打开尘封了一年的列祖列宗画像,高悬于祠堂神龛之上,众子孙便在族长的口令下三跪九叩祭拜祖宗。凡上一年本姓氏男丁家有新生男孩出生的,均于此时在祠堂的大厅中由族长主持,举行庄严的添丁挂灯仪式,宣布该新生儿从此正式成为这个姓氏大家族的新成员。
因为客家的入闽始祖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出了今天的基业,所以客家人对祖宗的崇敬较其他族群更甚,故有“敬神不如敬祖”一说。各姓氏除春节祭拜祖宗之外,有的姓氏还有春分祭、清明节祭、中元节祭等。
各地著名宗祠有宁化县石壁的“客家公祠”、上杭县稔田村的李氏大宗祠、永定下洋镇中川村的胡氏宗祠、长汀县东门街劳动巷的刘氏大宗祠等。长汀县城之中就有座姓氏宗祠,在长汀县河田镇还有“宗祠一条街”。
祖墓
据统计中原汉人迁入闽粤赣边先后有多个姓氏,后来这多个姓氏入闽先祖的祖墓就是现在闽西客家人各个姓氏的入闽开山祖墓,如吴氏(渤海郡)、黄氏(江夏郡)、张氏(清河堂)、王氏(太原堂)、杨氏(弘农堂)、温氏(太原堂)、丘氏(河南堂)、林氏(西河郡)、李氏(陇西堂)、涂氏(五桂堂)、郭氏(太原堂)等。每到清明时节,闽西各个姓氏的族人都有祭扫祖墓的习俗,有的姓氏往往是从最远的入闽开山祖开始祭扫,也有的则从最近的亲人开始祭扫,然后逐渐往上祭扫,直到祭扫至开山始祖方止。
上杭县著名的十六姓氏开山始祖墓就有张氏的张化孙祖墓、李氏的李火德墓、丘氏的丘三五郎祖墓、游氏的游二三郎墓、廖氏的廖花墓、郭氏的郭福安墓、赖氏的赖标墓、丁氏的丁十二郎墓、刘氏的刘千十郎墓、范氏的范宁壁墓、唐氏的唐世贤墓等。
祖(族)谱
祖(族)谱、宗谱,又称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祖训传承的特殊历史文献,也是同宗共祖血缘族群世系人物等方面情况的珍贵人文资料;族谱大都有开基祖画像、墓葬地点、祖训、族规、历次修谱的序、跋以及历代人名、生卒、考妣、职业、迁徙、生子数目姓名及本人墓葬等。
客家人尤其重视族谱的立谱、续谱和修谱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是因为中华民族对历史的记载十分重视,五千年文明史才能够传承至今。二是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家族就应该有祖(族)谱,这才是比脉源的因果由来。三是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在那个年代要想重回故土谈何容易,何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用“纸寿千年”的书籍传承家族的历史,是那个时代最佳的选择。于是,客家人代代重视修谱,几乎每隔百年甚至数十年,只要该家族有名人、高官或者富商出现,修谱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还有客家人自从离开中原老家之后就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除了在湘楚和江淮大地有所停留之外,就在以古汀州府行政区域为核心的闽、粤、赣边停留过迁徙的脚步,其余的时间都在不断地迁徙和寻找“梦中的桃花源”。所以祖(族)谱编修就十分重要了:它就像是一条绵延不断的血脉源流,记载着客家的子孙们怎样走向世界的远方。作为客家祖地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客家族谱馆”就在龙岩市上杭县,馆藏客家多个姓氏的历代族谱数万册,目前该馆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学术基地。
“三祖文化”崇拜也成为客家祖地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