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推荐建军节专题长征一条特殊的文化线路
TUhjnbcbe - 2025/6/26 9:31:00

“长征”,这是一个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熟悉的名词,而它所代表的含义,通过亲身经历、口耳相授、书信、回忆录、报纸、广播、教科书、展览、电视、网络等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不同代际的中国人的记忆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总计达到余华里,留下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余处,分布在沿线15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广大范围内,形成了一条呈线性分布的巨型遗产体系。

对于这种类型的遗产体系,国际上近年来经常会采用“文化线路”的理念来指导整体保护利用工作,那么长征的历史遗存是否可以作为文化线路来理解和认识?能否运用文化线路的保护方式来开展工作?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文化线路”这一遗产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

今天,纪念建军91周年之际,笔者与您分享一条特殊的文化线路——长征文化线路。

“长征文化线路”概念的确立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可见,“广义的文化线路”出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设立目的、认定标准和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差异,也存在明显的共性: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主题、遗产构成要素丰富多样、都强调遗产作为整体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看重线路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国家精神和共同记忆。

从这个角度看,长征的历史遗存体系带有显著的文化线路特征。其一,它以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以行军路线为基础,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其二,遗存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各类长征文物,也囊括反映沿线自然、人文环境背景的历史环境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虽然长征的持续时间只有两年,但经过80多年来人们持续的回忆与纪念,以及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早已成为了中国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长征文化线路是一种“革命军事题材”的特殊文化线路,是新中国重要的国家记忆,是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能够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

图/长征文物分布示意图绘图:张依玫、李欣宇、王静

长征文化线路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线路,长征文化线路具有以下的典型特征:

(一)是长征最重要的历史见证和实物载体,主题明确,规模庞大

长征文化线路是一个极为庞大的遗产体系,余处长征文物从宏观上看,共享着“红军长征”这一历史母题。从中观上看,分属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红军部队,或是分属于长征的不同历史阶段,反映了长征历程的跌宕起伏。从微观上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历史遗存则各自见证着某一个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长征的宏观叙事中占据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正如雪山草地中的一座无名烈士墓,或是粉刷在传统民居外墙上的一条革命标语,都是长征文化线路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与实物载体。

图/千家寺墨笔标语/广西兴安摄影:杨戈

图/土城镇女红军街/贵州遵义摄影:杨戈

(二)文物构成丰富、类型独特珍稀

长征文物的类型十分丰富,根据形态可以将它们分为建筑物、建筑群落、战场遗址、标语与宣传画、交通设施、烈士墓以及纪念设施。而根据它们所反映的史实,又可分为出发地、行军驻扎地、会师地及落脚点、会址、战争遗迹、红色文化传播遗迹等类型。

由于战斗行军的特殊要求,红军在长征途中大量利用当地原有的传统建(构)筑物,特别是公共建筑,这就使得长征文物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藏族土司官寨与重要会议会址、近代基督教堂与中共机关旧址、祠堂书院与战役指挥部、石窟寺与部队宿营地……各民族、各地区、各类型、各时代的历史文物、乡土建筑、文化景观与革命文物相结合的实例举不胜举。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存的长征文物体拥有极为广泛的价值内涵,类型独特珍稀。

图/苟坝会议会址/贵州遵义摄影:杨戈

图/红四方面军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四川丹巴摄影:贾玥

图/卓克基土司官寨/四川阿坝图片来源: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网站

图/湘江战役旧址——界首渡口/广西兴安摄影:杨戈

(三)满载记忆与情感,具有突出的纪念性和精神意义

长征本身持续的时间仅有两年,但产生了巨大而持续的影响,对它的回忆、纪念和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弘扬在过去80年中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长征文物中也包含了大量新中国建造的纪念物,例如矗立在赤水河畔的茅台渡口纪念碑、屹立在苍茫山巅的松潘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俯瞰黄土高原的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等。这些纪念设施无不承载了长征沿线地区的民众对于长征和红军的鲜活记忆与深厚感情。

这种记忆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也使得长征文化线路更容易与当代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产生共鸣,具有直接而强烈的感召力,可以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加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去年九月,广西灌阳进行了酒海井烈士遗骨打捞工作,并在烈士纪念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福建龙岩长汀县的刘氏家庙理事会自发整理出本族烈士的名单,组织开展了“红军烈士进祠堂”活动,同时筹划开展红色文化与家族历史的民间展览。长征文物与当地社会在历史与情感上的紧密联系,使得它们能够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发挥持续的影响。

图/湘江战役旧址——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遗骸打捞工作现场图片来源:灌阳县文物管理所

图/中共兆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刘氏家庙/福建龙岩长汀县摄影:杨戈

(四)相关资源丰富多样,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载体

长征文物的内容丰富,而构成长征文化线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则更加包罗万象,凡是能够记录和反映长征沿途山川地理、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的要素,都属于这个范畴,例如体现长征沿线自然地理特征的雪山草地;对长征路线有标识性作用的名村名镇、码头渡口;在长征过程中由红军领导人、指战员和沿途各族群众创作的反映长征史实的文艺作品等。

长征文化线路跨越大半个中国,穿行于我国中西部地貌阶梯转换处,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最为丰富多元的区域,在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地理环境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实际形成了贯通东南——西北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廊道。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用最直观、最具震撼力的方式呈现出长征文化线路的多姿多彩和壮丽恢弘。

图/钟山石窟/陕西子长摄影:杜凡丁

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二郎镇/四川古蔺摄影:杜凡丁

图/鸡鸣三省大峡谷/云南、贵州、四川摄影:杜凡丁

结语

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意见》,正式将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列为重点项目,要求实施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建设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示范段。(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国家文物局相关链接)

作为一条“革命军事题材”的特殊线路,长征文化线路应采取“文化线路”的理念来指导其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在塑造国家记忆,强化身份认同,树立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并通过在此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开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根据《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对策研究报告》、《长征文化线路总体规划》两个课题成果整理而成。

委托方:国家文物局

承接方: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课题负责人:吕舟、杜凡丁

课题组主要成员:杨戈、张依玫、邹怡情、周庆安,门良杰、毕毅、李欣宇、刘庆元等

(来源:清源文化遗产)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建军节专题长征一条特殊的文化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