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
“书斋山水”是中国山水画中一种重要的类型,泛指描绘古代文人士大夫居所的作品。斋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调素弦琴,咏花间集。虽则独处,却坐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精神世界。而以像主别号为题的“别号图”,更是书斋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茅檐草舍的荒寒象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灵境界,描绘的不仅是肉身的居所,更是其本心之归处,堪称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肖像笔下书斋,墨中园林,既是人和天地、环境与心境、艺术与现实的结合,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林泉之心”的首字形相。
秋窗读易图[页]
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26x26cm/辽宁省博物馆藏
刘松年,生卒年不详,南宋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年间为画院学生,其师张敦礼是李唐的弟子,故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而笔法俊秀,墨色亦显清淡,绍熙年间升至画院待诏,历经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其画作有“院人中绝品”之名。刘松年工画人物、山水、界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秋窗读易图》是一幅构思构图颇为讲究的临水书斋秋景图,为刘松年的代表佳作。图绘古松参天,霜叶如花,秋江澄静,远山苍茫,有高士于山川胜景中结庐而居,临水读《易》。书斋小院院墙以木棍扎成篱笆围起,院外青松耸立,院内霜枫红叶;院中砖瓦房两间,正堂仅露出一角,中央置放大屏风一块和圆凳一个,屏风上可能是一幅水图;另一房间门窗开敞,透过窗门可见一文士独坐桌前展卷沉思。书桌上放着典籍、香炉等用品,一书童门外静立。此图绘画技巧精到,赋色清新雅逸,堤岸坡石、林木枝叶、野草闲花与远山秀水,彼此映带顾盼,营造出虚实相间、恍若可游的空间氛围。古代文人便是在这水光山色、枫丹松绿间体悟自然之道,并孕育出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及风雅的生活情趣。画中左方石壁上有“刘松年”款。有清代梁清标题签,对开页中有清代乾隆皇帝题诗,《石渠宝笈》著录。
薇亭小憩图[页]
南宋/赵大亨/绢本设色24.9x25.8cm/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大亨,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公元12世纪。史载曾为南宋宗室画家赵伯驹、赵伯啸兄弟的皂隶,因每日为二人研朱调粉而习得画艺。据称,其得意之作常被当作赵伯驹昆仲的手笔,为后人所高价购买。宋时人以其肥伟,目为“赵大汉”,他自耻其俗便易名“大亨”,擅画青绿山水、神仙故事。
赵大亨所绘的《薇亭小憩图》页是一幅表现士人闲散生活,充满清幽恬适情调,拉近视距缩短景深的小景作品。此图又称《薇省黄昏图》和《荔院闲眠图》,是目前所知赵大亨的传世孤本。画绘山峰脚下庭院景物,紫薇树叶茂花繁,界画凉亭中主人休憩其间,远近景展示出一个清幽恬适的午后。技法精工,赋色雅致,充分展现了这位“皂隶”画家的天分与才情。画中左下角石上有“赵大亨画”楷书署款。有清代梁清标题签,对开页中有清乾隆帝题诗,《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玉楼春思图[页]
南宋/佚名绢本设色24.9x25.8cm/辽宁省博物馆藏
《玉楼春思图》页为《唐宋元集绘册》之一,图界画水殿楼台、渔舟、古松和江亭,一仕女面江扶栏遐思,堤上柳树浓荫,辽阔的江面与远山和林木交相辉映,情景宜人,意境深远。图无名款,旧签题“王诜玉楼春思”(王诜字晋卿,北宋时驸马都尉,与苏轼、米芾相友善),与王氏传世作品对照,并无多少相同之处。惟依据图上楷书“鱼游春水”一阕,词意与画意吻合,以书法考察,可能为宋高宗赵构以后宫廷常见的书体,故推测此画系同时代所绘。画中门窗建筑与傅熹年先生《南宋时期绘画艺术》一文中所论证南宋建筑可拆卸的格子窗相吻合:“南渡以后宋室,不习南方酷热,将北宋的直棂窗变为可拆卸的格子窗”。因此,此幅画当属宋室南渡以后边角式构图,远山以迷远式花青晕染,画风细腻,色彩淡雅,当为南宋画院佳作。
江亭揽胜图[页]
南宋/朱惟德/绢本设色24.9x25.8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朱惟德,南宋画家,其名不见于画史记载,生平不可考。
《江亭揽胜图》页为《唐宋元集绘册》中的第十幅。旧题朱光普,后经辨识画右方石面上作者款署,确认作者是朱惟德。考察此作辽阔简约的画风,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典型特征。图绘古松斜伸,倚岸茅亭、坡石,一文士独坐欣赏江景水色,对岸远山云烟缭绕,微波无际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荡漾,飘向远方。此图构图精密,气脉连贯,极富韵致。画前裱工清梁清标题签“张训礼江亭揽胜”、实误。清乾隆弘历对题七言诗:“徒倚孤亭对碧江,江天妙趣领无双。是谁特地引诗兴,掉破烟波一野艘”、下钤“妙意写清快”“忘机心宇旷”二印,裱纸骑缝处钤有乾隆鉴赏朱文三印记。
竹西草堂图[卷]
元/赵雍/张渥/纸本水墨27.5x81.2cm/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雍(-),字仲穆,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副。书画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法正、行、草、篆皆善,且精于鉴赏。
张渥,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元末明初。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等,祖籍淮南,后居杭州。通文史,好音律,博学多艺以擅李公鳞白描人物得名于时,兼能山水,画梅竹亦潇洒有致。
创作这幅作品的是元代两位杰出的画家:赵雍和张渥首段赵雍以篆书题“竹西“二字,后绘写意笔法之墨竹,边附自题七绝诗一首:“篱外涓涓涧水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仲穆“,诗画间文人气息浓郁。次段为张渥所作《竹西草堂图》,以水墨画就。图取“一河两岸式”章法,近景绘依山傍水草堂一间,一人独坐堂内,两臂依榻,面视远方,若有所思。前后苍松杂树环绕,环境清幽。对岸远山盘亘,竹林葱郁。全作笔墨苍劲,意态生动,平和安逸中又极富生机。画左下角钤“贞期生”“游心艺圃”白文二印;左上角有杨瑀题诗,款“山居道人”;拖尾有文学家杨维桢撰写“竹西草堂记”及元张雨、邵衷等诸名家诗题,并有明杨循吉、清高士奇等多人题记。“竹西草堂”是元末松江文人杨谦的一处居所。杨谦,字竹西,华亭人,生卒年不详,好书画,喜交文人高士。
题跋、唱和、赠诗、赠画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间互相交往。联络感情、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因而,卷后题跋往往展示了文人交往情况。《竹西草堂图》全卷绘画、诗文、书法各具神采,从中可见当时这一类雅集、唱和活动应是频繁举行的。文人雅士们往来于九峰三泖之间,诗文之余,品书赏画,吟咏唱和。
春泉小隐图[卷]
明/周臣/纸本设色27.x85.5cm/故宫博物院藏
周臣(-),字舜卿,号东邨,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山水人物画丰产画家。擅画山水、人物,师承陈暹,取法李唐、马远,又受戴进影响,画法严整工细,气韵俱盛。唐寅、仇英均出自其门下。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
与清风明月为伴,在绿水青山中幽居是中国传统文人向往的生活。周臣的《春泉小隐图》描绘的就是这种境界。此图是周臣为一位号“春泉”的裴姓文人所作的“别号图”。画面构思巧妙,意境清幽,展现了万物向荣,春泉畅流的美景。它以裴春泉幽居的茅屋为中心展开,描绘了他幽居小憩的情景。画卷起首处为一座巉岩巨石,苍树浓荫,虬枝夭矫,树下茅屋数椽,轩堂四敞,堂内陈设简洁,一桌一椅,书墨为伴。一位文士正伏案小憩,庭院中一童子持帚洒扫,止步回首,似恐惊扰主人。沿画卷左行,但见泥墙柴扉,门扉半启,门外板桥一架,直接对岸,桥下春水潺湲,远处青山逶迤,平湖无涯,一派春日清和之景象。这样一系列连续性的线性画面,既有着时间的感觉,又体现出闲雅出尘之趣,可谓是“野境春山空,人闲鸟不惊”。作者以板桥流水喻示“春泉”,以文士昼眠暗写“小隐”之意,巧思点明“春泉小隐”之画题,实乃匠心独运。全卷构图洗练紧凑,造型生动,设色雅润,皴染并施,笔墨粗细轻重变化丰富、流畅而传神,反映出明代吴门山水画丰富立体的社会文化功能
悟阳子养性图[卷]
明/唐寅/纸本设色29.5x10.5cm/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举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因科场舞弊案被革黜。绘画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楼阁均工。山水师法周臣,上溯李唐、刘松年,寓雄健于俊秀之中;人物画宗法唐代传统,多以仕女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色彩或艳丽或清雅,线条清细,体态优美;花鸟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长于水墨写意。唐寅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亦工书法、精诗文。
此卷情境雅致悠远,纪实写生。图绘临溪茅庵庭院,一位头戴方巾,身着宽袍的老者端坐于庵中蒲团之上,遥望长空,神态怡然。屋内俭朴,空无一物,仅置书案,案上摆放香炉和文房用具,表明了屋主的身份和志趣。院内遍植椿槐和梧桐,迎门望溪水天相连。全卷布景疏密有致,笔简意远,意境飘渺幽邃。
别号“悟阳子”之人本姓顾,名谧,字大宁。辞官返乡后远离尘嚣,养心息气,解悟超脱,此事备受时人歌咏,唐寅此画与卷后文徵明叙文均为此而作,珠联璧合。是卷曾经李肇亨、梁清标收藏,后入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东庄图[册]
明/沈周/纸本设色28.6xcm/南京博物院藏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书画世家,终生不仕,诗文书画均负盛名。山水承家法,兼师杜琼、陈宽等名家。中年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晚年醉心吴镇,苍中带秀,拙中藏巧,酣肆融洽,自成一体,开创了“吴派”画风,文徵明、唐寅均从学门下。
《东庄图》是沈周为其好友吴宽(-)的私家园林“东庄”所绘。据天启元年()董其昌的题跋说,这套图册原有24幅,由文嘉(-)收藏,后佚失三幅,一同佚失的还有册后沈周的长跋。册中画作没有沈周本人的印章和款识。各景对页有明代书法家李应桢(-)篆书景名,册前有董其昌王文冶、张崟、顾鹤等题跋十五页。据考证,《东庄图》册可能绘于年至年之间。全套以园林的景点为题,一页一景的方式展开,描绘了其友吴宽家墅--东庄的庭园景色。吴宽(-)官至礼部尚书,是沈周的挚友。东庄是吴氏庄园,也是江南文人经常聚会、吟诗和品茗的地方。
《东庄图》描绘了21种园林景色,但却并非实景描绘,而是经过了艺术提炼与加工之作,它是沈周将自身主观情感和他对园林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实景园林的艺术重构。从绘画技巧上看,这套册页以浅绛山水为基础,多数画作只用花青和赭石两种颜色烘染,少数用了石绿和石青。通观全册古雅幽淡,无任何富贵。脂粉之气,画中的一切都是安祥、宁静和自然的,体现出吴宽包括沈周本人所刻意营造的诗意般的生活。画法严谨精到,用笔圆润劲健,设色明丽清雅,是沈氏传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后人盛赞沈周的《东庄图册》”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
云林同调图[卷]
清/禹之鼎/蓝深绢本设色5.4xcm/浙江省博物馆藏
禹之鼎(-),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康熙二十年()以画入直畅春园,善绘山水、人物,尤工写照,是清代前期写真高手。山水出入宋元诸家,自成一体;所绘肖像,秀媚古雅,形神兼备,一时名人小像多出其手。亦能花鸟,名重一时。
蓝深,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7世纪时人。字谢青,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蓝瑛之孙。山水得其祖传,妙于错综变化,悉合古法;书法亦洒落遒劲。
图绘三人,从左至右分别为高士奇、高氏方外友人释常岫和蓝深。由禹之鼎绘高氏和释常岫二人,蓝深补景并添自画像。据画后高氏自跋,此作系为纪念他与友人释常岫的友情而订制。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杭州人。少家贫,初以国学生就试京闱不第,卖文自给。康熙八年()入太学,得康熙帝器重,供奉内廷,官至翰林院大学士、礼部侍郎。性嗜学,著述巨富,亦为收藏大家。
全卷以山水田园为背景,以悠游林下的姿态来展现像主的情致,并借孟浩然“喧寂虽殊途,云林本同调”名此图,借以示明像主的林泉心志,同时也潜藏着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经历的审读和复杂的心绪。禹之鼎写像面部刻画细致,形神兼备,衣纹细劲流畅。蓝深补景画茂松清溪,笔墨疏秀苍劲,青绿设色古厚。画作署款“钱唐蓝深摹洪谷子法。”钤“蓝深”“禹之鼎”“慎斋”印。张廷济题引首,卷后另纸高士奇长跋。
啖荔图[卷]
清/华喦/绢本设色27.8x7.7cm/辽宁省博物馆藏
华喦-),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白沙道人等,临汀(今福建长汀)人,长期侨寓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工书,能诗,时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
此卷将苏东坡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寓于画卷之中,画绘一士人一童子,士人坐于树石间啖荔,一派闲适怡情之态。山石淡墨晕染,树木勾点兼施,人物刻画精工,造型规整,极为传神。其树木山石画风略仿明代浙派画风,笔墨爽利硬朗。依画中作者小楷自题得知,此图乃华喦二十五岁时(7年)应周念修之邀为之所作肖像画,画中人即周念修。卷首廖纶题“啖荔图”,卷后有毛宗旦、冯念祖、沈名荪等多人题跋,他们皆为周念修的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