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乡村众创欢迎个人和机构参与我们的“访村记”众创。
我们将会为大家提供调研工具包和访村记撰写指引,协助大家一同记录乡村,发掘出路,引发思考,共创未来。
欢迎大家投稿至邮lindsay
gengxin.ren。本期合作对象:厦大乡建社
已经忘记是从哪里听到“未有汀州,先有三洲”这句话,从长汀四村寻访归来后,因为这句话,总是想起三洲村。
三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年省文物考古普查时,在三洲境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以及青铜器时期的遗址,证明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在三洲村繁衍生产。故有《长汀县志》“未有汀州,先有三洲”的记载。
随处可见的历史
行走在三洲村的街巷内,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气息:街巷的布局、尺度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在历史上的某个阶段,街巷布局随着三洲村的商业不断发展,居民不断增多而定型。
三洲村老街
村内以老街与村南的东门路为主体,多条弄巷与老街相交形成村落内部基本的街巷骨架,宗祠与民居建筑嵌入其中形成里弄,从而构成三洲村内的街巷网络。
老街的繁华是可以想象的。据《临汀志》记载,南宋时,汀州已在三洲村设“三洲墟”,与南部的“河田墟”齐名,并形成早起集镇规模,集镇内形成了繁华的上街与下街两条老街,商铺林立。每月逢五逢十,周边的乡民、商客都前来赴墟,热闹非凡。
戴氏贵诚祠
三洲村内大大小小的祠堂有十余座,大部分是属于戴、*两姓。据说最早到三洲定居的姓氏是陈、程、罗、古、林、童、潘七姓。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七姓人先后离开了三洲,后又有温、俞、萧、张、傅等姓氏迁来。到了唐朝末年,戴氏祖先戴钧钟由于避*巾起义之乱从江西迁居三洲;明代又有*氏迁居三洲,在三洲繁衍。现在三洲余户的居民中有三分之二是戴姓,另三分之一是*姓。
渐渐失声的建筑
古进贤乡
据村内老人讲述,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他曾路过三洲,离开时将包裹遗忘在客栈。等到侍卫发现回去寻找时,发现客栈老板已将包裹挂在店外四角亭上。乾隆听后龙颜大悦,说“三洲乡民老实善良,民风淳朴”。
于是在*绫上写下“古进贤乡”四字,做成牌匾挂于三洲街的鼓楼上。直到五十年代初还在,现此牌匾挂于四角亭。有顺口溜云:“圣旨挂鼓楼,曲樟拦路口,文官下轿行,武官下马走”。
传统民居
三洲古镇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宗祠、书院、寺观,汇聚着自宋朝以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
徜徉于古村落,每处历史建筑都在诉说着一段故事,每处题刻都彰显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
圣帝庙
比如正对着三洲村南门的一座圣帝庙,南宋期间为三洲学堂,乡亲们为激励学子勤奋耕读,将学堂改为文庙,供奉孔圣人。元代怀远将*戴应寿公,为保家乡平安,回乡带领村民修筑城墙、习武健身。文庙前加建了武庙,供奉关圣,体现了三洲村“崇文尚武”之风气。
还有诸如“似续三攸”、“聊可自娱”“谯国人家”等等......但让人遗憾的是,古村落渐渐淡出了世人视线,历史建筑也在缺乏使用,或是缺乏修缮中慢慢荒芜。
如果说三洲村是一本书写了千年的历史书,那么现在有一些篇章已然残缺,有一些古建筑已然破损,说不出它的过往,讲不出它的故事。
残破民居
微不足道的想法
保护传统街巷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禁止汽车通过并限制摩托车通行,防止其对古村落路面和空间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游客步行产生不安全影响。
保护或恢复下街、北门路、东门路、梨背巷等传统街巷青石板及碎石等铺装。
保护古街老巷风貌,采用三洲民居风格建造街道,对已建的但有损古村风貌的建筑要加以改造,同时禁止在两侧建筑界面上任意张贴、涂写、刻画等。
传统街巷风貌
传统建筑风貌的立面整治,应与历史建筑立面整治协调进行,依据方法与历史建筑立面整治一致,但在外观形式高度规模,装饰元素色彩质感与村镇传统历史风貌协调的情况下,可使用现代建筑材料。
民居型传统风貌建筑,可因地制宜,去改善内部设施和充分利用,但公共空间如庭院,天井厅是堂屋的,应保持传统风貌和传统功能。
传统民居风貌
古建筑的旅游价值还没完全开发。将古建筑建设成旅游景点,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缺少全面的旅游规划、缺乏旅游路线的引导,所以,一些游客来此没有清晰的路线,也无法了解村里丰富的历史故事,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
打造戴氏家庙——主街(下街)——四角亭——上前路——续赞谈经、戴道斌祠、藜照垂青等——南门、圣帝庙、樵国名家、礼门贻矩等——聊可自娱——戴氏家庙为路线的旅游引导。
旅游路线规划
文丨汪家伟、王璐
图丨厦乡恨晚实践队
编辑丨王璐
欢迎留言,期待您与我们的互动。
想了解更多或者想加入我们,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