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下江南
文
图 周丹丰(陕西丹凤)
1.在路上
人啊,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譬如,两年前暑假的一天,我们领导突然电话通知说,派我到南京参加培训学习,时间是11天。那次外出学习归来后,我利用一个晚上,一挥而就,写下了一篇近万字的游记散文《初游南京记》。当时,看着这个题目,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终究还会与南京这座城市,有一次亲密接触呢。果然,两年之后,又是一个平凡的日子,领导又电话通知说,要我去江苏参加为期20天的苏陕协作培训学习。第一站是常州,待两个星期。第二站便是南京,要待一个星期。双十一那天,我和同事叶英忠、王晓慧凌晨四点起床,从丹凤出发,到商洛客运站坐机场大巴,赶往咸阳机场,再乘坐当天早上的航班飞往冬日的江南:常州。
中国这么大,我们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根本无法踏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可是,我想每个人却都想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脚下的路。令我没想到的是,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去的地方竟然是常州。在出发前的那个晚上,我几乎失眠了。我们都是凡尘俗子,被世俗所羁绊。这次远行之旅,才刚刚开始,我的心却早早地飞走了。以前,没去过常州,不知道它的浪漫,它的静谧;也不知道它的现代,它的古朴。那美丽的江南水乡,只出现过我的梦里。它与我从小生长的小县城,到底有何差异呢?在我的心里,充满了幻想与期待。一切都还未发生,我期待着一路上最美好的遇见。
等到车子进入了咸阳机场,我们便拉着行李箱进入了候机大厅。今天真幸运,有缘迎面遇见了著名作家、学者史飞翔先生。史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非常勤奋,著述颇丰,人缘儿极好,为人低调。因为赶飞机,我们俩互相寒暄几句,拍了合影,便匆匆作别。我想,茫茫人海,人潮汹涌,能在赶飞机的间隙遇见,也算是人生的缘分吧。
检过票,我们上了两辆大巴车,大约十分钟左右,我们到了大飞机前,百余人排队等候登机,我让同事帮我拍了几张照片留存纪念。坐上飞机,心里却忐忑不安起来,心想:飞机会不会爆炸呀?其实,真的是我太神经过敏了。事实上,飞机是最安全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大约两个小时的功夫,就到了美丽的常州。很快,我们就取了行李,出了机场,坐上来接应我们的大巴车。可是,我还是心有余悸的。想想刚登机的时候,当飞机加速起跑的时候,我的心脏也加速跳动起来。当飞机离开地面的时候,我的热血一下子冲上了头顶。而却我强作镇静,生怕邻座乘客发现我的窘相。打开飞机侧面的小窗,欣赏高空中的蓝天白云,好美啊!这天上的云,如棉絮,一团一团飘着。阳光射过云层,直让人睁不开眼。正当我欣赏入迷的时候,飞机突然出现了颠簸,吓了我一大跳。这时,只听空姐用甜美柔和的声音说道:“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飞机进入了扰动气流区,请各位乘客系好安全带,不必惊慌。飞行过程中所带来的颠簸,给各位乘客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我注意到,在我们座位的最后一排,一位漂亮的空姐,一直面带微笑,正襟危坐,注视着机舱,似乎是在值守着。我曾经尝试两次给她拍照,结果都被发现了,哈哈!她巧妙地躲开了我的手机镜头。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只见几位空姐忙前忙后,递盒饭,端茶倒水,显得忙而有序,不紧不慢。我还在担心咖啡会不会洒人一身呢?结果,我们安安心心吃过午饭,美美地躺在座位上休息,等到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我的一颗悬着的心,便也随着飞机的平安落地而放下了。飞机快要着陆的时候,我从小窗往地下望去,地面上有规规整整的农田,四通八达的道路,精美绝伦的高楼,只见轮廓不见真容。这就是高空中的常州呀!
2.在常州
在常州,我竟然无意间悄悄地恋上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据说,唐代它就是“三吴重镇”,清代被称为“八邑名都”,素有“事事当争第一流,斥为天下第二手”的人文精神。
常州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杰地灵,崇文重教,素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之誉。
冬日南方的天气比我们北方要热一些,我明显感觉到衣服穿厚了点儿。浑身开始冒汗,让人觉得有些燥热,索性便脱了外衣,只穿一件毛衣才感觉好些。车行进在宽阔平整的道路上,两旁是新建的企事业单位,还有大量的农田在这条主干道的两边星星点点的散布着。我想,这里一定是常州的郊区吧!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被送到了武进区锦海国际大酒店。我被安排和淳化县职教中心的卫东主任住一个房间,我们便成了室友。卫主任瘦高个儿,人显得很精干,没有多余的话,但是她爱好广泛,喜欢文物收藏,爱好古玩字画,收集各类名酒与酒瓶。他很热情的与我分享他手机上一个屋子的酒瓶和私藏的老酒,我便傻眼了。他是一个真性情的汉子,每每出门带一手串和一对核桃把玩,而我也恰恰因为无聊,打发时间,也带了一对儿山核桃。由此,我们之间才开始了一些共同的话题,晚上聊的最多的还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当然,也聊个人的喜好,更有趣的是我们接连几个午休时间,竟然没有休息,去了附近的古玩花鸟市场,去看古玩赏花鸟,这样一起走在常州的大街小巷,我才发现他真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3.瞿秋白同志故居
在常州学习期间,所在的常州机电学院也不忘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还特意安排我们全体学员坐专车去参观了“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瞿秋白同志是我*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我们走进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灰瓦白墙的院落。大门口上方是一个长方形红底金字的匾额,上面由茅盾先生手书“瞿秋白同志故居”几个大字。顺着人流,我们进入这个不算太大的院落。进了小院的第一个堂屋里,只见瞿秋白先生的全身雕像,他身穿西装扎领带,戴一副眼镜,右手插兜,左手持书卷,给人留下一个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看起来既意气风发又目光坚定。在他的身后是他曾经所写的一首诗《江南第一燕》的后两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在我看来,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特立独行的自我意识和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听同行的导游说,瞿秋白的母亲知书达理,爱好诗词曲赋,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的父亲信奉道教,并且还擅长山水画,通医道,爱篆刻,对他有多方面的影响。再往里走,我们看到了瞿秋白先生的书法、绘画、文学作品。夏衍曾在《追念瞿秋白同志》一文中说:“从仪表,从谈吐,乃至从他日常生活来看,秋白同志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常常穿一件灰色的哔吱袍子,平顶头,举止斯文得很,善于欣赏各种美好的东西,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他会反复背诵,逢人介绍,可是,当接触到工作,接触到理论斗争,他就一变而为一个淬厉无前的勇猛的斗士。他的文章辛辣锐利,又是娓娓动人而富于说服力和逻辑性。他的几篇短文用化名在杂志上发表,许多读者都认为是鲁迅的作品。”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却在年2月转移出苏区途中被俘。他在被捕之后,不畏死亡,不畏诱惑,面对国民*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至死不渝。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罗汉岭前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6岁。让人闻之,不胜唏嘘!尤其当我听到介绍说,他年纪轻轻36岁就惨遭杀害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心想,真是太可惜了,这样一个人才,可惜天不假年啊!当参观的人们看到他赴死之前几分钟所拍摄的那张大义凛然的照片时,无不为之动容啊。从照片我们能看到他的从容淡定,他的坦然面对,他的无惧无畏,慷慨赴死。真是谁人堪比啊?
毛泽东主席曾在二十四史上批注:“岳飞、文天祥、曾靖、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走出展厅,我的内心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假如瞿秋白先生能够活到70岁或者80岁,那么除了他的*治生涯不可估量以外,他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将也会是一派辉煌灿烂的前景。可是,他的生命就定格在了36岁,不能不让后人倍感惋惜啊!
我想,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去慷慨赴死,也不用整天担惊受怕,更不害怕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充分地享受着自由、幸福、和平、美好的新生活,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呢?难道我们不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捋一捋未来的道路,沿着老一辈革命家未竟的事业道路,去踏踏实实地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祖国的事吗?
4.张太雷纪念馆
接着,我们参观了张太雷纪念馆,才知道张太雷也是我*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而且是第一个牺牲于战斗火线的中央*治局成员。走进张太雷纪念馆展厅,一尊他的铜铸半身像,后面墙上是他立下的铮铮誓言“谋将来永远幸福”七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耀眼。两边是张太雷同志16岁至29岁大事记年谱。16岁启志常州,追寻真理;17岁求学京津,确立信仰;22岁奔走四方,参与建*;23岁置身俄国,红色使者;24岁风云沪粤,建团元勋;25岁再赴苏联,国际履职;27岁播火九州,革命先锋;28岁受命武汉,担当重任;29岁广州起义,浴血羊城。这个大厅的布置,无不诉说着一位我*早期领导人的丰功伟绩,必将被后世代代传颂。顺着人流,我们一起参观二楼,楼道上是“常州三杰”和各界名流评价他们的经典语录牌。二楼展厅有张太雷生平重要活动照片和唯一的一段视频展。从中能够看出他作为一名早期中共领导人的才能与人格魅力。下楼,从一楼穿过这个展厅,有一个后院,原来这才是当年他们在常州的家呀。从陈列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来看,我们才知道,他出生在常州一个清寒贫苦家庭,父亲早年受清朝科举考试的*害,屡试不中,后精神失常,早早病逝,全家靠母亲帮佣勉强度日。张太雷原名“泰来”,取自《易经》中的“否极泰来”,后因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改造社会,遂改名为太雷,寓意为警醒世人、击碎旧世界的惊雷。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旧世界敲响了一个惊天炸雷,给我们*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这个后院正中间是张太雷先生的半生雕像,他戴眼镜,显得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我只是觉得,他年纪轻轻,却在当时的旧中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作为当时青年的杰出代表,真是做到了李清照所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雄”。我想,人生苦短,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我,活出精彩,达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不枉此生呀。
5.青果巷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呀。在常州的日子,我去过两次青果巷。一次在白天,一次在晚上。
据说,这里原来是南北果品的集散地。因次,被称为“千果巷”,因常州的方言把千和青难以分辨,便被人们叫做“青果巷”。这么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人才辈出的小巷子,明清两代出了近百名科举人才,还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其涵盖了*治,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实验科学等众多领域,被世人称赞为“江南名士第一巷”呢。
下了车,与友人并肩同行。眼前有一石碑,上书“青果巷”三个字。我赶忙用手机拍照。顺着街巷直入腹地,夜晚灯光朦胧,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铺里面摆放的物件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有很多老物件,实木大门,雕花窗棂,进士牌坊等,让游客犹如穿梭于旧时光影里。听说,大多数原来世代居住在街上的人们已经随着*府拆迁搬走了。我们隔着门缝,能看到有一些几进几出的院落。可是,我们进不去,大门紧锁,给人留下一种神秘感。只感觉院子又大,又深。曾经的主人,现在何方呢?
当我们漫步在青果巷的大门楼下,左右两个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左边是:江南第一巷运河脉远。右边是:明士冠三吴诗国源长。我们来的时候,正是初冬时节,天降瑞雪,青果巷处在一片白茫茫的雪花飘舞之中,行人彳亍。你看那树干上落下了一层白雪,勾勒出白与黑的线条分明。河两岸江南小屋倒映在河水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呀。
在路边,我买了一包玉米花,刚好身边儿有一个小男孩儿。我俯下身子与他相遇,双手捧玉米花与之分享,他的脸上乐开了花呢。
高高矮矮的新建的充满温馨浪漫的小店,小店里全是男男女女的对座低语笑谈,真是人间春色尽青果呀!步履缓慢的游客漫步其间,冬日暖阳下,处处散发着市井生活的气息。在青果巷,没有都市快节奏,有的是人间烟火与别样的诗意。站在桥头,从东往西,欣赏江南水乡美景,时光仿佛就在此停滞了一般。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扇窗,一扇门,都构成了青果巷独特的艺术魅力。
干净整洁的路面,洁白的墙面,青砖黛瓦,雕花的木门木窗,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经典水墨画。
站在桥头望远方,平静的水面倒影如画,现代的高楼与古朴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地对照,那错落的瓦屋,斜出的树枝,岸边的石栏杆,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
待到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一条运河烟波浩渺,一条古巷幽深寂寥,大红灯笼高高悬挂于门庭之下。
随意走进一家旗袍店,一股浓浓的民国风扑面而来。色彩斑斓,花花绿绿的短裙,长裙,背包,手包应有尽有,任游客选购。手镯,手链,香脂,香粉,构成了小店独特的店风。真是好美呀!任哪一个女人进得小店,便不忍拔脚离开呢。
漫步其间,我始终有一种似曾来过的感觉。这是我梦中的水乡啊。
不经意间,我们进入了一家酒店,要了一壶普洱茶和一瓶白酒,外加一碟花生米。推开小窗,临河而坐。此时此刻,让人感到无比地惬意与舒坦。那俗尘凡事一扫而光。且留下一份浪漫,一份洒脱,一份不羁。端坐在这样的一个酒吧里享受慢时光的恩赐,也算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吧。
啊!江南特有的风情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喝一壶普洱,拼一壶老酒。在我的心中,这是多么静谧悠闲的时光呀!
6.篦箕巷
我们百度查阅了如何乘公交车前往篦箕巷,便一行五人相约而至。去穿越历史,探寻散落在古巷里的旧时光影,追寻那曾经的一世繁华。古时篦箕巷内梳篦店铺鳞次栉比。整条街巷前店后坊,家家户户制作大量的梳篦销往全国各地。故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之说。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此地看到满目梳蓖铺。遂将花市街改名为篦箕巷,一直沿用至今。下了车,只见运河两边儿灯火璀璨,灯箱上有“古运河,水上游”六个大字。这是一条古老的街巷,早已没有了明清两代的繁华,它看起来清幽孤独,大约长多米,宽4米。也许是傍晚的原因吧,游人和选择饭后散步的市民三三两两与我们擦肩而过,显得清静又寂寥。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年间在此设毗陵驿,过去他与金陵驿齐名。驿站在古代是用来传递公文,差役歇宿换马的地方。我一下子就穿越到了明朝。白天人来人往,晚上贸易繁忙,家家户户灯火彻夜通明,与古运河岸上的船家灯火交相辉映。远眺一片迷人繁忙景象,我仿佛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传说中的西郊八景之一:篦梁灯火。
我们走在这条幽静而又临河的小巷子里。面前有一个小亭子,里面有一碑刻,上书“皇华亭”。这是古时常州城三个接官亭中级别最高的一处。据史料记载,在明代,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几乎家家户户世代从事梳篦生产,从业者达成千上万,特别是在毗陵驿花市街一带,生意特别兴隆,而且夜晚人流不息,买卖不断。灯火彻夜不灭,晶莹闪闪的灯影倒映在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的灯火交相辉映。
行走在篦箕巷,我们走过了文亨桥,同行的友人一不小心走散了。我自顾自走在运河边上,这里规划整齐,绿化环境又好,很适合夜晚散步锻炼。在运河岸上,有悠闲垂钓的人,有遛狗的老人,有大妈在跳广场舞。我很自然地就坐下来看人家在垂钓。没过多长时间,刚才走散的几个友人又都会聚一起了。再看时间也不早了,我们都感到腰酸腿疼,便一起顺着原路返回了酒店。
7.东坡园
又是一个晚上。吃过晚饭,我在网上搜了附近的景观,待在酒店甚是无聊,天有点冷,
周丹丰,男,80后,陕西丹凤棣花人,中共*员,一级语文教师,文学爱好者,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丹凤县作协会员。有多篇小文发表在《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教师报》《商洛日报》《商洛文化》《丹水》等报刊杂志。
喜欢我,就赞赏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