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福建台湾文化同根语言同源地名同字福建移民
TUhjnbcbe - 2021/3/21 23:16:00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在地理、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各方面,两个省都有深远的血缘关系。考察闽、台两省的地名,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闽、台两省的共同历史。(一)闽台地貌地名福建沿海曾经经历过几次海侵时期,有些陆地因此变成海湾;由于地壳上升和河沙冲积,一些海湾则变成了陆地,原来海里的小岛则成了陆上的小丘。福州盆地就有这种情况,20世纪50年代甘蔗、白沙附近曾经发掘过昙石山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那里的文化层有过不少蛤蜊壳、贝壳。这说明了年前的闽江就是从那里入海的。现在市郊的盘屿、台屿、前屿、横屿、南屿、竹屿以至下游的海屿、猴屿、赤屿、洋屿等则是名副其实的小岛。在龙海市的九龙江冲积平原上,莲花公社山后大队的仕兜村和步文公社后店大队的书都村,口语都说成“屿兜”,“屿兜”是小岛附近的意思。“屿兜”附近有龙头山,离书都不远有东后山,当这两个“屿兜”还在水底的时候,这两座小山不也正是海中的小屿吗?福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土壤的红壤化作用十分强烈,全省大多数地区属于红壤、*壤和砖红壤性红壤。正因为如此,全省冠以赤、红、朱、丹等字样的地名很多。据年《福建省地图集》所列,单是赤字头的赤水、赤石、赤坑、赤土、赤山、赤岭、赤屿等自然村就有个。(二)闽台瓷茶地名福建历来以产销瓷器和茶叶驰名国内外,在英语里瓷器china和中国China是同音词,茶叶tea则是从闽南话的te音译过去的。福建各地都有许多陶瓷的古窑址,后来许多村落就以“瓷窑”命名,因方言读音的差异和习惯用字的不同,闽北写为瑶,闽东写为硋窑、硋瑶、扶摇,闽南写成磁灶、扶摇。在许多产茶区,茶坪、茶坜、茶坑、茶场等地名也很常见。全省首字为茶的较大自然村村名就有60处以上。建瓯县境内有“官焙”“焙前”“东焙”等村名,那是古时官营和私营的制茶作坊所在。查诸古籍,唐宋间“建茶”曾经负有盛名,沈括《梦溪笔谈》(卷25)记建茶时说:“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则近乎建饼矣,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品自居下。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菀,置使领之。”据嘉靖版《建安府志》《古迹志》“北苑茶焙”条载:“在吉菀里,风凰山之麓,旧有官焙三十有二,又有小焙十余,今惟存其一,余皆废。”“始盛于唐,极盛于宋”,“咸平中丁谓为本路漕监造御茶,岁进龙凤团各五斤有奇,‘的乳’以下凡一万八千四百六十斤有奇。”所制品种分为七纲,其名目不下50种。建阳市今有书坊公社,是宋代麻沙版刻印书籍的坊址,相传那里曾有一口井源源不断冒出黑墨,印成的书其色经久不褪,正因为麻沙版质量高,那里成为宋代出版业两大中心之一。台湾缺乏瓷土和瓷窑,各地却有不少瓦窑,并以之作为地名。在彰化、云林写作瓦磘(云林县就有三个瓦硋村);屏东、台北则写作瓦窑。台湾的气候非常有利于水果的生长,因此,许多村落都以水果命名。例如:台北县有树梅岭(闽南话“树梅”即杨梅)柑园里、柑林,宜兰县有柑子头,屏东县、彰化县有芎蕉村(闽话“芎蕉”即香蕉),高雄县有檨脚村(“楼脚”是“檨仔树下”的意思,闽南话“檨仔”即芒果),台南市有菝里(闽南话“菝”即番石榴),南投县有枇杷里,云林县有柑子脚,嘉义县有龙眼村,新竹县有柿山社、桃山社、桃园县有杨梅镇、栗子园,苗栗县有栗林村等。此外如山区多“杉林”“松岭”“竹园”“枫树”“鹿坂”“狮野”等地名;沿海村落则常见“砢石”“鱼塭”“网沃”“蜉埔”等地名。这种反映不同经济地理特点的地名,福建或台湾都有不少。(三)闽台移民地名民族的分布、人口的迁徙等,在闽台地名中也常有大量的反映。福建在上古时代曾是百越杂居之地,闽北地区则是越人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闽北的建瓯、建阳、崇安、浦城、邵武等县至今还有“越王台”的遗址或“越王村”“越王山”等地名。浦城的仙楼山上,相传就有越人烽火台。据说将乐是越将狩猎游乐之地。崇安的武夷山区关于武夷君的传说,有人认为就是闽越王无诸、余善的神话故事。崇安县兴田乡城村发现了一个地下古城,据初步发据的文物说明是东汉时代和越人有关的一个城堡。东汉末年,福建设立五个县治,有四个集中在闽北,分别为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汉兴(今浦城)、南平。这说明福建的开发最早是汉人到闽北来和越人共同活动并发生了民族同化。畲族的居民7/10住在福建。福建的许多地名都有畲、輋的字样,可能旧时都住过畲民,畲、輋同音,輋是刀耕火种的梯田,正是畲民早期生产方式的记录。闽粤人到台湾去,也常用自己的家乡名为新地命名。以彰化县为例,晋江市粘厝村人定居在福兴乡,就把新村定名为顶粘村、下粘村;陕西籍士卒随郑成功部将马信到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定居在秀水乡,并为自己的新村定名为陕西村。此外,彰化县有永春村、同安村、诏安里、泉州社,还有海丰村、陆丰村、梅州里、饶平村,彰化市则有安溪里、南安里。其他县市这类地名还很多。例如:屏东县有南安、同安、永春村,高雄县有海澄、海丰村,台南市有漳州、海澄里,云林县有海丰、同安、泉州、饶平、五华、诏安、龙岩等村。这些地名也都和移民的原籍有关。(四)闽台方言地名闽台地区是祖国东南海陬的一角。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里,由于地理阻隔、经济落后,*治动乱、文化低下,这里早已形成了各种和共同语差异甚大的方言,闽台地名就是以这些复杂的方言形式存在的。数十万条的大小地名是研究闽台地区方言的宝贵材料;而研究这里的方言特点,则是理解闽台地名的重要前提。汉语诸方言都是从古代汉语分化而来的,各方言区的地名当然有许多共同点。像山前、岭后、湖滨、溪口、上街、下村、西坪、南坑之类的地名各地都有,这些常用字及其构词方式是各地命名的共同特征。但是,在不同的方言区,地名的选词用字和构词方法往往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联系方言的特点和分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特殊的地名专用字的分布。闽台地区的汉语方言大体可以分为客赣方言和闽方言两大系。在福建省,客赣方言分布在西部武夷山脉所展延的地区;闽方言分布在中部的鹫峰山区和戴云山区以及东部沿海。在台湾省,大多数汉人说的是闽方言的一种——闽南话,少数客家人聚居地通行着客赣方言的一种——客家话。两大系方言在地名的通名用字中都有各自特殊的常用字。在客赣方言,山名常用崠、嶂、嵊,村名常用屋、家、背、地、陂;在闽方言,山名常用尖、项、岗,村名常用厝、埕、墩、坵。在福建境内这种分布界线分明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是在台湾境内,闽南人和客家人所聚居的错落相间的村庄,在地名上这种分别也是很明显的。在闽方言系统中,除了闽南地区、台湾省、粤东潮汕平原和海南岛所通行的闽南方言,较大范围而又差异甚大的还有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和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它们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的通名常用字。例如:村落通名中,闽北方言常用坜、堛、坋;闽东方言常用岐、沃、兜,闽南方言常用垵、埒、廍。例如:堛,建瓯:~头、上~、添~、*~、书~、前~建阳:~垄、上~,南平:王~;岐,福州:魁~、琅~,罗源:~峰、南~,闽侯:竹~、新~,连江:*~、东~,福安:渔~、荣~,霞浦:青~、文~、后~,宁德:蚶~、贵~、福鼎:丹~、长~、*~头;兜,福州:古田,福清:岑~连江:店~、山~、墙~,平潭:井盂~,霞浦:山~、溪~,福安:江~、亭~周宁:溪~、瑞~,福鼎:坡~;垵,厦门:新~、曾厝~,安溪:双~、九~,晋江:上~、土~、古~,南安:东~、侯~,同安:后~、新~、~柄,惠安:下~、前~,澎湖:同~社廍同安:下~、~里,南安:下~、糖~口龙海:糖~、~前洋,宜兰:~后,台中:~仔村屏东:下~里,台南:旧~,云林:廖~子。闽台有些地名的专名部分就是用方言词来命名的,这种地名方言特色最鲜明,一听便知当地讲的什么话。例如:公鸡母鸡在客方言说鸡公、鸡嫲,在民间方言说鸡角、鸡母,于是,客方言区的长汀有鸡公崠、武平有鸡嫲寮下,台湾新竹有鸡公髻山,闽方言区则有宁德、周宁,屏南的鸡角石,同安、安溪的鸡母岫,闽清的鸡母坵,长乐的鸡母沙;闽方言管铁锅叫鼎,凡是半球形的山峰岛礁,许多地方就以“覆鼎”命名,例如:福鼎、古田、南安、晋江、仙游都有覆鼎山(或写作福鼎),东山、宁德有覆鼎屿,惠安、云霄有覆鼎礁,寿宁有覆鼎洋。(五)闽台共用地名通名1.厝厝作为名词,指磨刀石,即古“错”字。作为动词,指安放、安置,如《战国策·魏策》:“王厝需于侧以稽之。”另一意义指把棺柩待葬或临时浅埋以待日后改葬,叫“暂厝”“浮厝”。不过,方言中厝多指房屋或家。闽、台方言地名中用厝较多,或与方言有关。在福建如肖厝,位于泉州市泉港区以惠安女闻名的惠安西南方,湄洲湾对面有妈祖故居。其他还有:北厝,平潭县;郑厝,莆田市秀屿区;凤凰厝,福州市闽侯北;康厝,福安市;张厝,顺昌县;石厝,宁德市;莲厝,石狮市;梁厝,蒲城县,另有管厝在境内;内厝,厦门市同安区;大厝,安溪县;油麻厝,柘荣县;桥头厝,南平市。台湾境内有室斗厝,台北市;茨头厝,云林县;九块厝,台南市;诏安厝,嘉义县,另有溪墘厝在境内;新厝,彰化县。据朱邝祁《当代港台用语词典·厝边》说:“(厝边)特指邻近居民区的工厂。”又说:“原意为邻居。”(可供参考)“厝”也与其他通名混合使用,如高厝铺,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祖厝村,广东省潮州市;下厝坪,福建省仙游县;厝上,福建省石狮市;碏(厝)上,浙江省仙居县;曾厝寮广东省陆丰市;施厝寮,台湾省云林县,另有陈厝寮在境内;新厝村,台湾省屏东县;新厝子,台湾省台南市。2.寮寮作为名词本指小窗。左思《魏都赋》:“皦日笼光于绮寮。”也指内窗。《金瓶梅诗话》第十三回:“原来大人家有两层窗寮,外面为窗,里面为寮。”因又指小屋为寮。僧舍也称寮。《释氏要览·住持》:“言寮者,〈唐韵〉云:同官曰寮(今通作僚)。今禅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务,故称寮也。”故僧舍亦称寮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几间寮舍,丰亚朱扉。”作地名则多指小屋。茅盾《虚惊》:“一路送他们来的月亮此时已经偏斜,半月形的下端一角被什么东西挡住了看不见,想来是远处山上的一座寮罢?”简陋的住房称寮房,旧日广东入山搭寮居住的穷人为寮民,香港称棚屋为寮屋均由小屋引申而来。施公寮,广东省汕尾市;湖寮,广东省大埔县;巽寮,广东省惠东县,另大亚湾和江海湾之间的丰岛上有新寮,雷州湾有新寮岛;田寮,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红寮,福建省福州市;半寮,福建省建宁县;枋寮,台湾省高雄市;还有前文提到的曾厝寮、施厝寮等。3.步(埗)步(埗)步字在甲、金文中像一前一后两个脚趾形即两脚交替向前行走。《书·召诰》:“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郑玄注:“步,行也。”古代又指“两次举足”,《礼记记·祭义》:“故君子顷步而不敢忘孝也。”郑玄注:“顷当为跬。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旧制以营造房五尺为一步,年由工商部全国度量衡局发给湖北省度量衡检定所的文件规定一丈等于二步。作为地名步(包括埗、?、布)来源可能不一,或源于一定范围的平坦之地,或与埠通,有些可以从今天的地形、社会历史考查,有些已难查考,但作为地名却保留了下来。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台湾文化同根语言同源地名同字福建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