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客家围龙屋客家人为什么建围龙屋围龙屋
TUhjnbcbe - 2021/4/13 16:37: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治疗效果最好的专家是谁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xinyao/21933.html

客名君按:本篇是客名君作品《寻味客家》中的一篇。客家的建筑成千上万,客名君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利用客家先人崇尚的易经原理,从中提取出共性——围、龙、屋,并结合客家人迁徙和发展的历史征程对客家建筑的形态作了衍变式的分类,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功能及形态的衍变,和客家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本篇文章得到了上海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江欢成院士的进一步启发。江院士评《寻味客家》:“关于客家传统建筑的论著不少,本书最引发我的共鳴,其内容文化思想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已妥为收藏。我家在梅县,祖上约在年前从福建迁入,梅州围龙屋的形态多为半屋半塘的围合,自认为是目前众所称道的福建客家土楼的发展和進步,在“防禦、聚气”的基础上,加上了“开放、生息”。谢谢客名君!”感恩江院士的鼓励和指点!本文在《寻味客家》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江院士所讲的部分。

客家是中华汉族中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性的民系,客家传统建筑是客家文明的一个集中载体。那些散落在客家地区的传统建筑,是其历史人文的凝结,是无声的旋律、无言的诗歌,蕴含着深刻的民系思想和智慧,是客家人在迁徙中坚持传承发扬中原汉族文明的高度体现。

一、围龙屋的名称解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种楼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与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广西“杆栏式”(吊脚楼)、云南“一颗印”一起,被建筑界誉为中华五大特色民居。

客家传统建筑,各地叫法有别,形制各具特色。闽西客家的土楼恢宏壮丽,很多文章把土楼作为客家特色,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初溪土楼群(图虫)

首先,闽西客家地区的永定土楼群和漳州南靖土楼群最壮观、最经典,但实际上闽南漳泉地区也有不少土楼。历史上,闽西的龙岩州与汀州、闽南的漳州在行*划分上曾经几度分分合合,龙岩和漳州有九龙江相连。龙岩在唐代之前隶属于汀州,在唐(年)至清中期(年)被划入漳州,龙岩和漳州交界地带在方言和文化上都体现了一些近似性,土楼这种建筑文化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福建土楼包括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并非客家独有。

再者,“土楼”二字,从字面上看,是从建筑材质和夯土墙这种建筑方法上传达概念,但夯土墙技术并非客家文化独有,所以“土楼”这个词是不能代表客家特色传统建筑的。

建筑界用“客家围龙屋”这个名称来指代客家特有建筑,是有其讲究的。围龙屋,这个名字及其内在哲理含义更好地诠释了客家文化的特色本质,是汉族儒道哲学思想的体现,更有客家风水文化的内涵,综合体现了客家民系在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特色。

围龙屋(版权图片)

第一是“围”。

从字面上看,客家人的建筑,不论土楼、围屋,形制方圆,都有一个共同点,要围起来形成首尾相接的环。不论是全封闭,还是半圆为屋,半圆为水,都要形成一个合围。

“围”的含义,就像围棋一样,随类赋形,因地制宜,本质上皆是首尾相接。围,对外是围墙或屏障,是防御,让外邪外敌不能进入围之内;对内,则是合围,是聚气,团聚宗族自成发展体系。防御和聚气,是客家人动荡迁徙之后的必需——围才能安。客家人的围,是在漂泊已久、安土重迁之后,对生存安定和家族发展的渴望。

围龙屋的围,自成体系,但是又有外延。以祖堂为核心点,可持续向外延展多重,也可在外面衍生独立的新围,亦可蔚然自成生态。这是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第二是“龙”。

龙在汉族文化中极有内涵,其文化含义和儒道经典、风水经典一脉相承。龙是华夏汉族的图腾,肇自中原的客家人,作为汉族中最执着传承祖先正统文化的一支,客家人更是把崇龙文化极致地体现到民居民俗中。

龙,在《易经》中是乾卦之中的阳,是气,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象征有德行的君子。《易经》的主要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经·文言》载:“风从虎、云从龙”“同气相求”,比喻人和自然之间、贤人嘉士之间气的感应。所以,围龙屋的“龙”字,表示期待居住者与好的环境相感应,出君子、出贤才。

西汉环形玉龙佩(安徽天长博物馆资料)

围龙屋的龙,也是风水学上的龙,是屋外的“龙”,“屋”要与周围环境的“龙”相应,住着才舒服。传统客家建筑考虑的关键要素,是风水。风水是中国古人认知自然环境的一种逻辑体系。唐代风水术“形势派”宗师杨筠松开创了中国南方风水文化之先河。杨筠松祖籍信宜,后居江西兴国三僚村,皆在客家地区。杨公一脉历朝国师辈出,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朝,出国师二十四位、明师七十二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古代掌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官)者有三十六人,享誉海内外。明十三陵、紫禁城、万里长城九镇要塞等重要选址,皆是兴国杨公传人之作。

在孙中山先生的传记中提到其祖父和父亲在家中供养的嘉应堪舆先生,想必也来自兴国一脉。围龙屋的专业选址人,当无一例外学习过杨公撰写的经典著作——《三龙经》。风水宗师杨筠松的经典作品《三龙经》,授法风水上怎样平地“寻龙”,是风水学必读书目。在此书中他类比取象,运用龙的形神来描述山川河流地理是否藏风聚气,所以风水上有“寻龙”一说。

客家人在脉如龙行的崇山峻岭间筑围龙屋(版权图片)

浅白地说,龙就是一种灵动美好的“山水之气”。在风水文化中,好的住宅也是藏风聚气的,而且和人有一种感应,即在好的环境中,人会感觉舒服。龙,就是一种吉祥感应的象征。围龙屋的选址、建筑、使用都融入了关于龙的风水思想。“围”“龙”二字合在一起,构成了客家人特指的一层含义,是指首尾呼应、构成合围形状的龙。

围龙,从拓扑学来看,就是一个环形拓扑,一个Ring。围龙屋是客家人特有的Ring,不同形式、大小的围龙屋,从几何角度看,都是一条首尾相接的龙。福建的土楼有方有圆,梅州的围龙屋,半圆为水,半圆为屋。从拓扑学上看,都是首尾相接的Ring。所以形制各异的客家围龙屋都体现环形的空间特性:对外具有万向性、排他性,对内具有向心性、秩序性,在治理过程中还具备整体性。

围龙屋的空间性质(客名君绘图)

***星号之间这部分是结合江院士提出的衍变原理而写

《易经》说,龙是千变万化的,从潜龙、现龙、惕龙、跃龙、飞龙到亢龙,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形态和适应性。每一个阶段都比上一个阶段更加舒展和开放,但又是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变化。到了高阶段,又不能忘低阶段,并适时利用八卦的阴阳原理加以调和。

客家人在建筑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在的时空,对建筑的“龙”进行变化。从土楼的完全封闭式,到围楼和水塘的结合,再到围龙屋的半圆为屋、半圆为水的格局,可以看到建筑功能的变化。这就好像是龙的阴阳变化。

随着迁徙的南下,客家建筑在“防御、聚气”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和“生息”。好比一条龙,从头尾相吸的完全合围,到半开放的八卦式格局,从全屋合围,到屋水相谐,显示了客家人在不同时空的适应性。

在福建三明和龙岩的崇山峻岭间,选择纯阳刚的土楼和围堡,井水则暗藏其间,如此可以更好地抵御野兽和悍匪,保证家族的安全。在赣南的石城大江之间,客家人建起了高大坚固的围楼,周遭或有水田,或有水塘,水变得明显且开始参与防御。在梅州和河源的明山秀水之间,客家人建筑了围龙屋,半圆是阳刚的屋,半圆是灵动的水,水的功能除了防御,还更适合生息。

但龙不论怎样变化,本性不变,即屋对人的庇佑,始终不变。就像我们看到的古人的玉龙,各种形态的玉龙,都有着一种稳态的和谐。

******

第三是“屋”。

客家人把家叫成“屋企”(wukha),不论客家人把家命名为楼、堂、屋、第、庐、居、筑、邸,都是屋企,都是家。正如客家童谣所唱:“脉个生来四四方?脉个又是圆叮当?脉个生来像天堂?脉个样子像城墙?家就是四四方,脉个围屋圆叮当,家里面像天堂,高大围楼像城墙。团团圆,四四方,祖祖辈辈住中央,风里来,雨里去,围龙屋里享安康。”

围龙屋,作形象理解,就是龙围而聚气,龙首尾呼应围起来变成房子,变成家。围龙屋,其含义不是房子围住了龙气,而是龙变成了屋围,龙在这里就是一种镇宅、辟邪、团结、佑护宗族家人安全的象征。正如曹操跟刘备说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是讲汉文化中龙具备变化的本质,不论怎样变,皆是可以佑护宗族家人的盖世英雄。

土楼龙行(版权图片)

龙变化多端,随类赋形,与时俱进。所以,围龙屋也是随山赋形,随着时(历史阶段)空(地域特点)而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顺应不同环境,化现成各种形式:土楼、土堡、碉楼、围楼、围堡、走马楼、五角楼、六角楼、纱帽楼、五凤楼、四点金、方楼、圆楼、围村、府第式、殿堂式、中西合璧式、九厅十八井……但是内部本质不变,其建筑形制、风格实质上和中原建筑一脉相承。这是客家人对中原习俗和文明的传承,也是客家人适应当地环境的创造。

如此,围龙屋就成了客家人诠释汉族核心传统文化的生命载体。“围龙屋”三字就代表了客家地区才有的那些美轮美奂、气势恢宏、星罗棋布的特色建筑,是客家人独有的创造。

二、围龙屋的建筑形态和分布:千变万化,其道一也

只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产生独特的建筑形态。作为客家人特有的传统民居,围龙屋是客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历史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产物。客家建筑的文化共性在于其建筑思想和原则,来自古中原的建筑思想。客家文化来自古中原汉族,所以客家围龙屋就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而言,其渊源也来自北方中原的古宫殿及住宅形式、夯土技术。

按照英国学者AndrewBoyd在《中国的建筑和都市》中总结的古中国建筑四个原则:

一、用墙壁包围四周;二、有中轴线且左右对称;三、中轴线按南北走向,主建筑物面朝南;四、有中庭。按照客家人的话,简而言之,就是“合围、对称、南向、中堂”。古中原的建筑,不论是以天子御座为中心的皇室宫殿,还是贵族豪宅还是百姓民居,都是如此。

把握这个原则,再去看客家围龙屋的形态,就能体会到客家人创造的渊源和对文化的执着万变不离其宗。围龙屋的建筑布局采用了古代宫殿、坛庙、官府等建筑整齐对称、严谨均衡的布局形式,除了独特的结构外,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往往根据经济实力极尽实用或精巧。

从大的地理范畴看,自南岭南坡、广西西部,经广东省到福建南部与西北部之间,都是客家围龙屋的分布区域,最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中、闽西、闽南、粤东边区的几十个县。江西赣南南康、南安、宁都、瑞金等县,福建省龙岩南部的适中、永定东南部的高陂、坎市、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等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三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等乡镇,诏安西部的秀篆、官陂等乡,及上杭、宁化、武平等县部分乡镇,广东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源,丰顺西部的官溪,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乡镇,梅州的梅县、蕉岭、五华、兴宁、平远等嘉应五属,上述地区围龙屋分布比较密集。此外,深圳、香港也有客家围龙屋村落。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台湾等省亦散见有客家围龙屋。[2]

根据地域不同,围龙屋的建筑形制和叫法也不同。按照客家人南迁的顺序,下面取部分县市代表,分别展示:客家住宅最常见的形式为五凤楼、闽中土堡、赣南围堡、闽西永定和闽南南靖的土楼,闽西长汀和连城的九厅十八井,梅州、河源、韶关、饶平等地的围龙屋,深圳宝安的围村,深圳观澜、东莞清溪等地的客家碉楼或东莞凤岗等地的炮楼等。

1.客家住宅最常见形式五凤楼:最具中原府第气息

客家民居中的五凤楼,其特点是三堂两横、前低后高、层次分明,最具中原府第气息。正面看像中央和四方五个凤凰齐齐展翅,所以叫“五凤楼”。其特点是在纵轴线上,前低后高排三幢楼房,间隔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三堂楼房连成一个“日”字平面构图。

永定福裕楼(版权图片)

闽西永定湖坑镇洪坑村的福裕楼,就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前、中、后堂屋顶次第升高,后堂是断檐歇山顶(清朝规定一定等级才能用歇山顶),显得气宇轩昂。该楼始建于清代光绪八年,历时三年完工,临溪而建。该楼由清末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三兄弟经营外贸生意,富甲永定,并积极捐资助学。福裕楼外形像三座山,隐喻三兄弟“三山”之意。厅后面两边的柱子上悬挂阴刻木质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福裕楼”里人才辈出。林仁山之子林逊之曾任民国中央议员,是福建土楼王子——振成楼的设计制造者,“振成楼”对联几乎全是林逊之一手之作。林逊之的弟弟林亮之是早稻田法学博士,曾任宁化县长、永定中学校长。

福裕楼二代林逊之设计的“土楼王子”振成楼(版权图片)

五凤楼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闽南各县和广东全省。全国五凤楼总数不少于两万座,其中广东约有一万座。闽西永定的德馨堂、太史第、梅县的世德堂、仁寿庄都属于这种类型。深圳、香港等地也存有不少五凤楼,有些还带三层碉楼。

仁寿庄,坐落于梅县区松口镇圳头村山子下,由旅印尼泗水华侨傅氏十八世祖锡荣公、可英公昆仲于民国十五年(年)动工兴建,历时十一年,至民国廿六年(年)竣工落成。仁寿庄,坐东向西,正面是一个五凤楼,从航拍看,建筑形制为“三堂两横一围龙”,附筑一杂屋。该庄依平缓山坡就势建成前低后高格局,背枕“五朵芙蓉山”,前拥梅江河,可谓“山环水抱”、“负阴抱阳”。

梅县仁寿庄正面图(版权图片)

五凤楼外侧加围并向外延展,就成为更大的围龙屋,例如梅县南口侨乡村的德馨堂、深圳的大万世居等。

德馨堂(梅县文旅资料)

德馨堂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为旅印华侨潘立斋始建于年,外围龙完成于年。该屋正面五凤楼,整体坐西南朝东北,二堂四横双围龙,通廊结构,前低后高,围屋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

2.闽中三明的土堡:瑰丽雄奇的防御巨堡

三明是客家大市,也是福建土堡的中心。明清时期,倭寇祸闽,官兵自顾不暇,闽地各处纷纷兴建土堡、土城、土楼以自御。三明土堡始建于隋末唐初,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三明全境有土堡两万多座,现存仅两百余座,分布于永安、大田、尤溪、宁化、清流、明溪、沙县、将乐等地,并以永安、大田、尤溪三县遗存为多。客家土堡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族的版筑技术,在建筑形制结构上,与汉代的坞堡一脉相承。

三明安贞堡(版权图片)

安贞堡,又名“池贯城”,位于福建永安槐南洋头村。由当地乡绅池占瑞建于年。安贞堡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逐次增高。堡前有一块可容数千人的露天练兵场。堡正面两侧五米高的角楼,用以扩大防卫角度。正门为一道用巨石砌成丈余高拱形大门,旁书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正门前后两重,前重木门六七寸厚,后重为铁门,上设有灌水孔,用以防范火攻。堡内有两幅壁画,一幅叫“千蛛扫去”,另一幅叫“万蝠招来”。神奇的是,安贞堡建成一百多年,从来不结蛛网。

琵琶堡(版权图片)

琵琶堡,位于福建三明大田建设镇建国村,建于明代,为当地游氏村民先祖,于“明洪武初年在始建于元中期祖祠的基础上,改扩建土堡”,经八年筑成。该堡呈琵琶状,大头朝南,尖头朝北,大门向西,门上无楼匾。堡内无井,堡门口有水池,堡外山岗旁有山泉瀑布。

书京光裕堡航拍(版权图片)

书京光裕堡斜拍(版权图片)

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因现存两座气势恢宏的清代土堡(光裕堡和瑞庆堡),被评为“福建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光裕堡由前楼、天井、厢房、主堂、护厝、碉式角楼、阶梯跑马道等组成,依山势分四级台基构建,前后落差近45米,四周的围墙高达6米,厚2.4米。土堡整体形成围廊式建筑格调,能够防盗安居。

3、江西赣南的围屋:恢宏方正的坚固大宅

赣南客家围屋,是一种把家、祠、堡三种功能融为一体的大型围合型、防御性传统民居建筑。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构筑强固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其中代表性的赣南围屋,有龙南县的关西围屋群、燕翼围、渔仔潭围、栗园围和乌石围,全南县的雅溪围屋群,定南县的虎形围和明远第围,安远县的东生围屋群等。

赣南现存围屋多座,而龙南县境内就有座,占七成以上,龙南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龙南客家围屋因在形制上别具一格,有着独具匠心的防御体系,精妙超凡的构造艺术。龙南境内的客家围屋基本涵盖了客家围屋的所有建筑样式,形态丰富多元,尺度变化跨度极大,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面积也从余平方米的猫柜围到一万多平米的关西新围,在建筑高度上,以二层或三层居多。

赣南围屋在防御功能方面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其中配备许多防御措施,包括围屋周围的梅花桩、瓦面布满的三角*铁钉,门顶注水孔、消防池和消防缸、厚墙铁梁、储备粮假墙等,不一而足。

燕翼围坐落于赣粤边境九连山下、龙南县杨村镇圩镇中心鲤鱼寨,门向东,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方形围。该围由杨村富户赖福之始建于年,年竣工,费时27年。围屋名字源于《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意曰“以燕翼子、燕安也、翼敬也”。它集厅堂、居室、书房、跑马坪于一体,能防火、防攻、防炸。既是舒适居所,又是战时堡垒。因该围高大易守,又称"高守围"。

关西新围及周围的围屋航拍(版权图片)

关西围屋群位于龙南县关西镇,距龙南县城东南约23公里,由关西新围、西昌围、田心围、鹏皋围、福和围构成,系徐氏家族所建。关西围屋群内的各围屋谱系清楚,传承有序,清晰地展现了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从村寨——村围——围屋的变迁过程。其中关西新围为清代关西名绅徐氏第十四世徐名钧所建,西昌围为徐氏祖围,田心围为徐名钧叔父辈所建,鹏皋围为徐名钧旁系宗亲二哥徐名培所建,福和围为徐氏十六世徐绍禧所建。

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县城东约十五公里处的关西圩旁,为与之前徐家老围区分开,故叫“新围”。该围始建于年,历时近三十年才完工,由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他在六兄弟中排行第四,人称徐老四。徐老四靠经营木材、当铺、药房发家致富,44岁开始建围屋一直到73岁,花了29年、耗资数百万两白银。关西新围呈长方形,四角有四个高大的炮楼。建筑面积平方米,是建筑面积最大的围屋。清道光年间,龙南出了五个翰林,而关西新围就出了三个半。

乌石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东水河边杨村,因大门前左侧卧有一块巨大乌石得名。杨村东水人赖景星经营祖林山场木材致富,请广东名匠设计,于明代万历十年(年)开基建围,经28年、历三代之力而建成。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

这种类似古堡式的客家建筑,除了赣南,韶关、梅州、河源等地也有类似的,例如韶关始兴的满堂围、竹苞松茂围、红围和翁源的长安围等,梅州丰顺的种玊上围、河源的林寨古村等。这些围堡,像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彰显了客家人在应对恶劣环境过程中的勇气和智慧。

丰顺种玊上围(陈文想摄影)

种玊(sù)上围坐落于广东梅州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古寨始建于清顺治十年(公元年),历经18年,至康熙八年(年)建成。种玊上围的城墙根据36天罡、72地煞共块围筑而成,呈卧蟹形。其建筑结构独特,布局新奇,古寨有三大门,即正西门、北平门、南安门,均坐东向西,故有“西门古寨”之称。古寨内隆师重教,曾设立私塾,聘请名师,培育子弟。清代古寨出了5个举人,据说按乡规“每中一举种榕一棵”,以示标榜。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就是该古寨九世祖裔孙。

深圳大万世居(版权图片)

深圳大万世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客家村,为祖籍兴宁的曾氏族人所建,清乾隆五十六年(年)始建,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共有房屋余间。大万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充分体现了围屋的防御功能。

4.闽西、闽南的土楼:堡宅完美结合的神奇建筑

福建土楼,星罗棋布于闽西一带的山间。美国人看到卫星拍摄的照片,一度误认为是中国的核弹发射井。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龙岩、泉州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永定土楼最多,现存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多座。龙岩地区共有知名圆楼座、方楼0多座。

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福建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环境产物。永定最早的土楼是龙安寨,始建于明朝景泰七年(年)。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

南靖田螺坑“四菜一汤”航拍(版权图片)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漳州南靖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为*氏家族聚居地,始建于年。其中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以及椭圆形的文昌楼,被称为“四菜一汤”。

河坑土楼群(版权图片)

河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圩河坑自然村。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六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六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十三座。朝水楼最老,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八年(年)。

初溪土楼群(版权图片)

永定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其中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年),是年代最久远的圆楼之一。

永定洪坑土楼群(版权图片)

永定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湖坑镇洪坑村。宋末元初(13世纪)林氏在此开基,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振成楼被誉为“土楼王子”。

土楼之王成七楼和周边土楼群(版权图片)

永定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东南的高头乡高北村。其中承启楼是电影《大鱼海棠》的取景处,江氏一族所建,鼎盛时住有六百余人,又名“天助楼”,亦被称为“土楼王”。

土楼沟(版权图片)

永定南溪土楼群(土楼沟),位于永定区湖坑镇南中、新南、南江、实佳等村,百余座土楼蜿蜒十几里,被称为最壮观的土楼群。其中以振福楼、衍香楼和环极楼最为有名。

除了福建,在广东,也有一些土楼,如梅州大埔的花萼楼是一个圆土楼,饶平的道韵楼是一座八角形土楼。

饶平道韵楼(版权图片)

道韵楼,位于广东饶平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年),呈八角形,是迄今被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八角形土楼。

5.长汀、连城、梅州等地的九厅十八井:美轮美奂的“客家大宅门”、“民间故宫”

九厅十八井,是有别于“客家土楼”、“客家围屋”的又一客家建筑奇珍。“九厅十八井”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这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九厅,即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指五进厅,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三井,共计“十八井”。

九和十八,代表多数,很多民居可能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经、居、教于一体,体现“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理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发展都纳入规划。九厅十八井继承了中原宗族府第式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规模大的可以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芷溪古村(杨天鑫摄影)

闽西龙岩连城庙前镇芷溪村,有74座古宗祠、幢古民居、26处书院。这里的民居,堪称明清时期客家文人华宅荟萃,普遍采用“九厅十八井”布局,其中以集鳣堂、怡庆堂、永裕堂、万斯堂、立纲堂、裕德堂、永建堂、春熙堂等为代表。这些客家大宅设计精巧,用工考究,富于文化底蕴,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尚德修仁、崇文重武的家风,以及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人生理想。

九厅十八井的顶尖杰作——芷溪村集鳣堂(杨天鑫摄影小马供图)

集鳣堂中清代福建才子邱振芳的名联,对这里的房子如此描绘:“一万家炊烟归眼底,宜风宜雨宜雪月;三四面风影到眉睫,亦诗亦画亦文章”。集鳣堂的建筑布局科学巧妙,厅中有堂,堂中有厅。其九个厅堂两厢壁板及门扇拆下,恰可铺设十八个天井位置,可晒九十九担谷子。

培田官厅的九厅十八井(*水林摄影)

官厅,位于龙岩连城培田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有30幢明清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一条千米古街、两座跨街牌坊。其九厅十八井以双灼堂、继述堂、官厅等为代表。培田《家训十六则》中有一句大体说明了这里人文璀璨的根源:“士为民首,读书最高。希贤希圣,作国俊髦。扬名显亲,宠爱恩褒。”

除了闽西芷溪和官厅的“客家大宅门”,九厅十八井在其他客家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梅县南口南华又庐,“十厅九井”(梅县文旅资料)

南华又庐,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清光绪十二年(年)始建,年竣工。由旅印侨领潘祥初兴建。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上中下堂,中堂两边各有四堂,是潘祥初为八个儿子安排的套间,加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又称为“十厅九井”。

大埔百侯继志堂(周云水摄影)

继志堂(莲瑞流馨)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坐东南向西北,建于清嘉庆十九年,举人杨俊章的儿子杨敬斋和孙辈经营棉花生意取得成功后所建。殿堂式围龙屋,三进院落,一后楼,建筑后围加一圈外廊,兼起交通、起居、观景作用。

深圳鹤湖新居(版权图片)

深圳鹤湖新居,位于深圳龙岗镇罗瑞合村,为罗氏所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即年)历三代、数十年建成。据考证,罗氏原籍为福建宁化,罗氏16世祖瑞凤公从兴宁迁至龙岗圩马福头立业。鹤湖新居号称“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坐西南朝东北,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有三堂、二横、二围、八碉楼、二望楼,共有套“斗廊式”单元房(含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共计多间。鹤湖新居正门楼牌坊正面书“亲仁犹在”,背面书“聚族于斯”,极富客家特色。

6.粤东、粤北的围龙屋:交椅一样的“客家庄园”

据统计,梅州现存围龙屋约有两万余座,其中有众多名人故居。相当一部分是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发迹之后回国建造,有些有了西式建筑的元素,但围龙屋的本质不变。河源市境内有二十多个乡村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群。

围龙屋的格局示意图(客名君制图)

围龙屋多有靠山,山上植被佳,即“前有照(池塘),后有靠(靠山)”。朝向大多坐北朝南,由池塘、堂屋、围屋、横屋、化胎五部分组成。池塘象征阴,化胎代表山,象征阳,两者也象征天和地。前后两个半圆构成一个太极图,山水和合,阴阳相生。水塘和化胎合抱中间的房子,构成天、地、人。化胎下,有序排列着五块石头,刻上“水、火、金、木、土”五字,俗称“五行石伯公”,象征围龙屋与世界相和谐。屋前的禾坪,梅县人叫禾庭,像是庭院一样,又叫“地堂”,客家童谣中“月光光,照地堂”,说的就是这个禾坪。

风水塘边上有田,取“富”字含义。池塘可以增补聚气的不足,调节温湿,赏心悦目,并具备灌溉、排污、洗涤、防火、莳荷、养鱼、积肥等功能。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从上千到几万平方米皆有,最大的"六横六围"(五华璼公祠),最小的进深只有35.1米(梅县鲁国堂),因势赋形,各有千秋。

梅州平远东石的丰泰堂(版权图片)

丰泰堂,坐落于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为林姓祖屋,由特秀公于清嘉庆七年(年)建造丰泰堂。正大门对联为:平山标秀色,曲水绕祥光。丰泰堂选择斜坡地段建造,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线,格局为四堂、八横、三围龙,大门前为一块禾坪,半月池塘,池塘外围一圈旱地,与屋外围呼应,形成巨大椭圆。丰泰堂被选为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梅州)宣传画册封面照片。

群丰大夫第,又名仁厚温公祠(版权图片)

仁厚温公祠,位于梅州市梅县丙村镇群丰村,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四进三堂八横三围龙”结构。温公祠是唯一入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围龙屋案例。

兴宁磐安围(版权图片)

磐安围,位于广东兴宁叶塘镇河西村,清光绪四年()奠基,历时20年建成,名取“坚如磐石,安居乐业”,由刘姓族人兴建。门联为:“根深唐世系,泽沛汉山河。”

海源楼(杨启俊摄影)

海源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建于民国六年(公元年),为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海源楼外形是欧洲教堂风格,屋顶为客家民居传统建筑特点,二、三楼墙面均有精美的灰塑和彩画。内部为中式结构,为中西合璧的建筑作品。

肇庆堂(杨启俊摄影)

大埔肇庆堂位于大埔百侯,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围屋旁边是一幢精美的二层西式洋房,三进院落四合院格局,砖石木混合结构,硬山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堂内雕梁画栋,工艺精致。

联芳楼(版权图片)

联芳楼,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新联村,中西合璧式二层建筑,年动工。旅印尼侨商丘氏兄弟所建,名取“五叶联芳华”。

7.深圳观澜客家碉楼、东莞凤岗炮楼:见证战争历史和中西文化交融

广东碉楼目前主要分布在开平,东莞凤岗,深圳观澜、龙岗。之前,开平是土客大战激烈之地,客家人后来迁走的多。据《东莞市清溪镇志》载,目前清溪尚存碉楼53座,其中以清厦碉楼和重河碉楼最具代表,而现存围屋则以铁场客家围、清厦曾公祠和杨梅岗洋楼为代表。

深圳观澜现存的客家碉楼已经剩下百余座,年代最早的建于清代嘉庆到道光年间,距今约多年历史,年代最晚的建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

观澜的碉楼,建筑形式、结构造型逐渐由纯客家风格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演变,反映了近代深圳中西文化交流、建筑风格互相融合的历史。

碉楼的“围”,把空间往上延展成为瞭望塔,合围更加狭小和封闭,足见当年战争惨烈程度。深圳的成昌楼,高三十米,共八层,为深圳碉楼之最。

观澜客家村的碉楼(版权图片)

客家形形色色的建筑,因历史阶段、所处地域不同而形制多样。这些建筑形态无不体现客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间等关系方面的理念。这些兼具防御和生活功能的坚固建筑,是客家人自强不息、顽强生存的物的见证,也是客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物化表现。

三、围龙屋的文化特点:不惧沧桑,要做时间的朋友

各式各样的客家建筑,其内在布局和功能无不体现了客家文化特征。

第一,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围龙屋选址极重风水,追求“天人合一。“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过程,客家人称为看“屋场”。根据风水学,清秀之地,人多清秀;卑湿之地,人多重浊;散漫之地,人多游荡;高亢之地,人多直率;平阳之地,人多忠信。

中国民居风水选址理想的风水(客名君制图)

因地处山区,客家看好的屋场呈现这样的画面:北有连绵高山屏障,南有远山近丘呼应,左右两侧有低岭围护,场内有千顷良田,屋前流水婉转有情,即“枕山、环水、面屏”。

明远第围(版权图片)

以赣南明远第围为例。围龙屋的选址、朝向遵循风水理论,围屋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龙脉,左右砂山屏立周密,夏避西晒,冬挡西北寒风。大门朝向开阔广远,门前正对一池塘,近有溪水环绕、良田百亩,远为朝山、笔架山,体现出围屋主人重文求贵、丰财兴丁的美好祈愿。

屋场选好之后,夯土前先敬“三先师”:木匠鲁班、堪舆杨筠松、泥水廖公。安好神位之后,才能动土。围龙屋按照人体的比例设计围龙屋三堂二横的比例和平面关系,整体像一位平伸双手呈合抱状的人住在其间,如坐太师椅一样安稳。

20世纪初,兴宁城附近的围龙屋

传教士从山上俯瞰拍的照片

(瑞士巴色会传教士摄影)

围龙屋的朝向绝大部分为坐北向南,如梅州南口德馨堂、兴宁叶氏千顷堂、丰顺丰良镇邹家围等,其余多为东南和东朝向,如五华县下坝忠厚传家面向东南、梅州隆文镇秉彝庄朝东等。也有例外,如相传为明末太子行宫的世德堂,因*事需要而设计成面朝西北河道。

围龙屋在细节方面的风水逻辑,不妨用乔布斯设计的现代建筑ApplePark来类比,会更容易理解。巨大的曲面玻璃参考圆土楼避“角煞”设计、自发电的能源供给类似围龙屋内的深井和可以吃的糯米土墙、%的再生能源类似围龙屋的供给系统、园区周围树林类似围龙屋的风水林、园区剧院类似围龙屋内的小社会、乔布斯写的Thepodasagenerator类似围龙屋鼓励子弟求学上进的客家精神等等。这些都映照了客家先人伟大的智慧。

第二,体现儒家文化。

围龙屋以祖堂为居住核心,敬祖穆宗、慎终追远。围龙屋内必备私塾,设有各种楹联和牌匾,注重宣传崇文重教的思想;屋外石笔宣传积极争取功名入世,砥砺子弟通过读书光宗耀祖,并注重忠孝节义。

围龙屋内部上设计上宅合一,又体现长幼秩序。同一祖宗的后代,增建新围或者扩建老围,皆本着“聚族而居”的需要。子弟教育、红白喜事,必拜祖堂。客家文化的“聚族于斯”是一项伟大的能力,围龙屋体现了客家文化中的向心凝聚团结、向外开放包容的精神格局。

第三,体现*事防御特色。

从客家建筑分布所在县名,可推知该地在历史上的纷乱程度。比如南康、南安、永定、南靖、永安、宁都、平和、和平……这些名字是建镇命名者对和平的期许。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颠沛流离之后还往往受当地人的排挤欺侮。为了团结求生存,他们不得不在偏僻山区聚族而居,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堡垒。

为提高防守自卫能力,客家人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将中原府第式住宅和坞堡壁垒等承袭加以改造。五凤楼形制来自西周至汉唐衣冠士族、官宦大户宅制,围龙屋、土楼、碉楼基本形制为中原世家大族的坞堡形式。

三国瓷坞堡(考古资料)

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坞堡的形式。围楼和瞭望台,显得恢弘而坚固。

敦煌壁画中的坞堡(考古资料)

以古堡式的客家土楼为例,墙体用泥土混合糯米、石块等夯筑而成,做得非常厚实,刀枪不入,且不易火攻。一、二层不设朝外窗户,或者只开枪眼;三、四楼才有朝外大窗用以采光通风、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上斜挖护门孔,并安装防火水柜和水槽,有的门上还有滚石机关。有的土楼还夯筑夹墙。

土楼内各种设施齐全,深水井可作为围困时的水源,有各种加工粮食的设备。此外,有的还设置了传声筒和秘密逃生通道。四角建有碉楼的“四点金”,突出的炮楼和耳楼,用以消除射击死角,逼退贼匪。围龙屋外面的围龙,也是拱卫正屋的防御屏障。

大埔花萼楼中的井(版权图片)

第四,通过保障宗族团结和后代延展,以求世代安居。

无论哪种围龙屋,礼制厅堂都是建筑核心,以祖堂为核心的空间,构成客家建筑向心布局,祖堂是建筑的焦点。建筑的豪雄程度,也是建筑家族之经济实力和宗族凝聚力的体现。很多围龙屋,由几代人以数十年建成。客家围龙屋,通过客家文化的加持,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这个恐怕也是其他民系中不太多见的。

想想客家的开基祖,在经历长期颠沛流离之后,终于找好了一块地,用铁?头挖起屋基第一块土。此刻,他安居的梦想还只是个种子,选址周遭还是荒野一片。然而,他充满希望地、富有责任地、豪迈而彪悍地、愚公移山般地开启了人生的新阀门。就凭一双手,在有生之年,建一座巨宅,呵护一大家族,以百世安居,这是开基祖的豪迈——他们做到了。房子屹立数百年至今,后代瓜瓞绵绵、人才辈出。如果说,围龙屋是他们创造的产品,那么这些产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巫秋玉.*静.客家史话.中国华侨出版社,.

[2]巫秋玉.*静.客家史话.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篇所有图片为作者精心挑选,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购买或申请的版权图片,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

《寻味客家》

“全球客家名人堂”首部文化著作正式出版

拜财神的财富启迪

中国财神爷和外国财富学家在理念上的相通之处

小孩问:为什么要过年?客家人怎样过年?为什么要讲究这些?(一)

近代以来韩江流域的“财富巨子现象”

超级大佬们的故乡传奇(下)高考完把书撕了的人,可能没听说过这个习俗客家商帮和客家商道(修订版)《寻味客家》

“全球客家名人堂”首部文化著作正式出版印象客家年——闹元宵(含最新图片和视频!)印象客家年——第一波客家印象年——第二波印象客家年——第三波印象客家年——出年界

一年一度的大团圆!

“最美客家春”

活动火热进行中!

请各位客家乡贤,拿起手机或相机,

拍下老家的客家春节

美食、祖屋、楹联……

风俗:走古事、烧火龙、上灯……

今年可能疫情之下,活动少些,但是年味仍浓

过去的照片也可以

请将照片发送到邮箱hakkahall

sina.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围龙屋客家人为什么建围龙屋围龙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