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乡约上杭ldquo悦rdquo
TUhjnbcbe - 2021/8/29 19:32:00
白癜风秘方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
编者按

为提升上杭“乡约你,来上杭”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全方位展现上杭的“圣地红,生态绿,客家彩,*金梦,乡村美”,全力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汀江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打造有温度的幸福上杭。上杭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开通“悦”读栏目《乡约上杭》。让我们一起相约周末,走进上杭!

导语

欢迎您走入“悦”读栏目。今天我们一起悦读的文章是林华春老师的《官庄写意》。

官庄写意

作者林华春

官庄,地处上杭县西北部,为汀(长汀)、杭(上杭)、武(武平)结合部。里汀江,从武夷山脉南麓宁化赖家山发源,一路浩浩荡荡,逶迤而来。从长汀入境上杭的第一个乡镇就是官庄,所以官庄被称作“汀水入杭第一乡”。

官庄,原为平安里,又名蓝屋铺,唐置汀州特别是上杭设县后,逐步辟建汀州府(治长汀县)至上杭县的驿道,该驿道纵贯官庄。于是,这里成了人气聚集的地方,过路官员来来往往,地方官员迎来送往,商贾开始云集,商铺开始林立,变成集市,官庄由此得名。今天,当我站在新风这个曾经是集市现在当地人仍称作蓝屋圩的地方,曾经的驿站曾经的繁华早已湮没在历史深处,只有旁边的汀江水依旧在无言地流淌,似乎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又走向更远的历史深处。

走在繁华的官庄市场,看到最多的店铺,竟是小吃店,而小吃店最具特色的小吃是官庄簸箕粄。

簸箕粄,是官庄一张响亮的名片。

官庄簸箕粄又叫汤皮粄,因用竹制簸箕蒸粄皮而得名,又因像白色的带子一样,又叫带子粄。

在官庄,大部分的妇女都会做簸箕粄。乡下农家,农闲时节,如遇雨天,左邻右舍凑在一起,你出米,我出肉,热热闹闹地做起簸箕粄来。首先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30厘米的圆形簸箕内,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5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再放上一点油葱,美味可口的簸箕粄便诱人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在官庄,家家户户都会蒸制簸箕粄,簸箕粄成了官庄有名的风味小吃,也成了所有官庄人永恒的故乡的味道、永远的乡愁。

官庄簸箕粄因其独特的风味在客家地区广为传播,成为了最著名的客家小吃之一。如今,在上杭县城西门的老街上,有着几十家打着官庄簸箕粄招牌的小吃店,家家门庭若市,生意红火。只是到了城里,精明的商家们让簸箕粄严重瘦身,苗条了许多,个子没有了官庄圩上的簸箕粄的一半了。好在那晶莹透亮还在,那油葱葱花还在,那一夹两头颤的韧性还在,那浓浓的乡愁还在!

上杭,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上杭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杭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早已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闪耀着熠熠的光辉。官庄也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陈毅、林彪等在这里留下了征战的足迹。

在官庄树人村,有个叫鹧鸪坪的地方,一片广阔的平地,因中间有口鱼塘,所以也叫鹧鸪塘。

年11月18日,一群头戴八角帽的*人,在一棵古老的樟树下席地而坐,没有会议室,没有主席台,没有桌凳,而一个重要的会议就这样召开了,这就是红四*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会议(史称“官庄会议”),也叫鹧鸪塘会议。

众所周知,年上半年,红四*的3位主要领导者毛泽东、朱德、陈毅相互之间意见不统一,6月22日在龙岩召开的红四*第7次代表大会经过民主选举,毛泽东落选了前委书记,7月上旬,毛泽东留在闽西养病并指导地方工作。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致红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该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要求红四*官兵维护朱、毛领导,明确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正是这封“九月来信”,对统一红四*前委领导和全*思想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胜利召开古田会议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红四**和*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过去,我只知道有“九月来信”,并不知道“九月来信”的传达是在官庄的鹧鸪塘。就在这鹧鸪塘的空坪上,朱德主持会议,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这次会议不仅为巩固、扩大闽西革命根据地制定了正确的*策,而且为著名的“古田会议”的召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许可以这么说,没有鹧鸪塘会议,也就没有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

官庄的全称叫“官庄畲族乡”,是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乡,福建有19个,龙岩有两个,官庄是其中之一。

这里是畲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全乡3万余人中有多人为畲族,占了近40%。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3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畲族”。畲族是南方的游耕民族,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傍山结茅,依山而筑,沿坡而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搭建起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木楼,开辟出一垄垄整齐的旱地和梯田。他们耕耘于河谷,纵横于阡陌,驰骋于神话和梦想之中。千百年来,官庄畲族先民与南迁汉人错居杂处,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矛盾斗争,又互相融合同化,几乎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难以分辨的程度。但某些具有民族特质的东西至今仍然保留。

最具畲族特质的就是三月三。

三月三作为畲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俗活动之一,承载了畲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它的开展增强了畲民之间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山上一种叫乌捻树叶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2年三月初三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祠的畲民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此刻,我正走在官庄镇龙寺旁的樟树林里。

走进这片樟树林,不由你不震惊。一条并不算宽的防洪堤向前延伸,汀江在防洪堤下奔腾不息,日夜流淌;堤的两旁,成片成林的古樟树,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百鸟啾啾,两旁斜生交错的樟树枝干,使防洪堤变成了一条绿色的长廊,犹如一条浓荫蔽日的隧道。最古老的一株樟树,树龄已超过年;而年、年、年以上树龄的樟树比比皆是。那交错纵横、旁逸斜出的千年虬枝,在今日的阳光下,在和煦的春风中,依然绽出片片新绿;古老的香樟,散发着特有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顿觉神清气爽。站在这片古老的樟树林里,你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周边站着的是白发冉冉的历史老人,你似乎在和历史对话,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人生百年是多么的短暂。你无法想象,千年的时光是怎样地轮回,而生命的力量,又是怎样的旺盛,经历了多少的严寒酷暑、风刀雨剑,目睹了多少悲欢离合、滚滚红尘,历经千年,而依然生机勃勃。

樟树,常绿乔木,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在汀江沿岸也随处可见,但像官庄这样成片成林,保存如此之多的古樟树,实属罕见。客家母亲河汀江,自北向南贯穿官庄全境。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汀江船运极为繁忙,先人们在官庄汀江两岸种植了大量樟树,千百年来,得到精心的养护,汀江官庄河段绿树成荫,古樟树成片成林,参天极目,郁郁葱葱。据初步调查,从官庄大桥至回龙电站汀江两岸,全长7公里,现存古香樟树群落就有4处,共有大小樟树近千株,树龄在30年以上、胸径在30—80厘米的樟树就有株,其中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香樟树有70余株,年以上的有5株,千年以上树龄的两株。这两株千年古樟,一株在镇龙寺,而另一株,就生长在官庄市场的中心部位,高十几米,胸径超过3米,树冠近千米。历经千年的风霜,这株千年古樟,依旧巍然立于闹市之中,俯瞰脚下的熙熙攘攘,滚滚红尘,任寒来暑往,任流年飞逝,依然把一身的芳香、满树的新绿奉献给脚下这块土地,这块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土地——官庄!

上杭文体旅游出品

音频:语丹林锋

编辑:罗燕杜燕

审核:陈春连

监制:钟育发

说明|上杭文体旅游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约上杭ldquo悦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