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癣夏塔热片治白癜风效果行不行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322/6985735.html插秧机演示现场刘文标摄东南网4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张辉)核心提示近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暨现代农机促春耕活动在福安市举行,现场展出来自54家企业的多台(套)农机具。其中,轨道运输机、有序抛秧机、精量穴直播机等创新机具,直击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痛点,是活动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福建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3.5%,近5年平均增幅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但在广大丘陵山区,部分领域“无机可用”“有机难用”“耕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现象依然存在。眼下,福建正加快丘陵山地适用农机装备补短板,让“铁牛”不仅进得去,还要真正“牛”起来。破解全程机械化堵点4月8日,长汀县河田镇种粮大户傅木清家的多亩双季稻,开始早稻秧苗移栽。与往年不同,今年他引进了一台有序抛秧机,在其中的亩稻田首次尝试机抛秧技术。移栽方式之变,源自“双抢”之困。“双抢”是南方双季稻产区特有的农事现象。每年7月中旬早稻成熟后,农民便要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在长汀,有“不插八一秧”的说法,也就是晚稻插秧必须在8月1日前完成。一旦延误农时,便会影响晚稻收成。“从早稻开镰收割,到晚稻插秧,只有短短半个月时间。”傅木清说,此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辛苦与紧迫程度可见一斑。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双抢”时节常常一工难求。“最忙的时候,一天四五百元工钱都很难请到人。”正因如此,不少农户选择“双改单”——只种一季中稻。按照最新惠粮*策,在长汀,规模化种植双季稻,每亩最高可以拿到元的省市县叠加补贴。即便如此,像傅木清这样的双季稻种植规模也不多见。机械化,是破解困局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些年来,傅木清采购了工厂化育秧流水线、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多台农机具,实现了水稻耕种防收全流程机械化,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引进效率更高的抛秧机,则在种植环节直击双季稻生产的痛点。“有序抛秧机一次可抛秧13行,每天最高作业量50亩。”傅木清说,相较于机插秧,机抛秧最大的特点是带土移栽,对根系损伤小,秧苗下地后返青快,早稻收获时间可提前5到7天。这样一来,就为“双抢”争取了更多时间,后茬晚稻也能充分利用前期有利光热条件,产量和品质随之提升。抛秧机的推广应用,加速破解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堵点。作为全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福建水稻生产已实现高度机械化,但不同环节依然有所参差。从数据上看,截至年,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为80.4%,其中机耕率98.95%,机收率92.41%,机种率43.74%。种植环节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最大的短板弱项,其机械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福建水稻种植以移栽模式为主。”省农业机械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陈凌霄说,机插秧是实现水稻机种最主流的方式。但制约条件在于福建田块大多分散零碎,难以有效发挥大型高速插秧机的作业优势。同时,机插秧的前提条件是机械化育秧,技术要求高、投入大、环节多。凡此总总,阻碍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有感于此,福建紧盯机种这个“提分项”,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方面,发展社会化服务,引导种植户将水稻耕种防收全流程托管给被称为“田保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以社会化撬动机械化;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推广新机具、新技术,针对不同区域农情,量身定制机种方案。譬如,在平原地区,宜用工效高的高速插秧机。在丘陵山区,则采用适宜小田块作业的步进式手扶插秧机。为实现轻简化机械作业,推广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省去育秧、拔秧、运秧、移栽环节,实现轻简化机械作业。在最早试验该技术的将乐县,机械精量穴直播效率可达每小时5亩,每亩可节本近元。对于小、散、高、陡的山垄田,无人机直播是新选择。它不受地形限制,每小时能播种50亩,可实现比人工插秧每亩节本元。如今,水稻机种短板正加快补齐。去年,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率提高近4个百分点,增幅超过往年。“铁牛”走进山地丘陵水稻机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短板的一个方面。去年,省农业农村厅曾组织团队,赴全省8个设区市的22个涉农县(市、区),针对六大产业、34个种类、个环节机械化现状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0%,但在不同区域、产业、品种、环节,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个直观表现是,在一些领域,“无机可用”“有机难用”。以全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甘薯为例,其综合机械化率不足50%。“除了部分地区耕整地、植保和灌溉环节可使用通用机械作业外,其他生产环节,特别是劳动强度较大的种植、收获环节,主要靠肩扛手挑、人工作业。”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邱永祥长期从事甘薯栽培机械化研究,“从收获环节来看,现有收获机大多体型庞大,适用于沿海沙壤种植区,一旦到了山区黏壤土区域,就没有那么好用了——土薯分离困难,伤薯率高,后续加工难度大。”与甘薯类似,福建一众特色作物,也或多或少面临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特别是果茶园开沟施肥、采收转运,蔬菜移栽、收获,竹笋挖掘,高端茶叶采摘等环节,表现尤为明显。“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是“耕牛能进,铁牛难进”最主要的原因。“我省地形地貌复杂,普遍存在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场地狭窄等问题。”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杨斌说,在福建,坡度6到15度的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6%,15度以上的占15%,地块小不连片,农业生产立地条件差,“现有农机具机型普遍较大,多数难以通行;中小型机械也常常因为耕地分散、丘块大小高低不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下田难、作业难、效果差”。事实上,大型大马力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历来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两大短板。年底,农业农村部与工信部联合召开农机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便明确把解决“一大一小”问题,作为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重点方向。对于福建而言,当务之急自然是突破“小”的困境。“在摸清家底、梳理需求的基础上,我们从研发端、推广端、服务端三项发力。”杨斌说,在研发端,组织实施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攻关行动,支持产学研协作研制急需的智能化、数字化、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农机;在推广端,优化农机具购置补贴*策,重点向薄弱环节倾斜;在服务端,加强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烘等“一站式”全程机械作业服务。得益于此,越来越多的“铁牛”走进山地丘陵。“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逐渐得到解决。茶叶、蔬菜、甘薯、马铃薯等全程机械化生产,相继实现破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直击丘陵山地农业生产痛点的轨道运输机,已成为福建农机产品中的拳头产品与“隐形冠*”。过去,福建山地果茶园存在“两难”——农资上山难、产品下山难。年,福建通过闽台合作,率先引进轨道运输机技术,在山地果茶园铺设轨道,以牵引车头带动载货拖车。在45度的陡坡上,载重公斤的“小火车”依然如履平地。由于效率高,节本明显,两三年就能收回成本,轨道运输机逐渐成为福建山地果茶园的标配。眼下,全省近三分之一果茶园配置了轨道运输机,轨道里程居全国之最。与此同时,这一技术从福建走向全国。福建企业出品的轨道运输机产销两旺,占全国市场份额超九成。现代农机促春耕活动还现场展示了山地“小火车”的“升级版”:轨道用材从镀锌换成了青拓集团生产的QN不锈钢,使用寿命可延长数倍;宁德时代的锂电池取代柴油驱动,更加生态环保;电机则使用福安本地产品,性能更加可靠;搭载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轨迹追踪、远程控制、精准停靠、自动装卸。跳出农机看机械化农机好不好用,不仅取决于农机本身。泉州市是福建胡萝卜重要产区。在胡萝卜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采收始终未实现机械化。几年前,当地引进德国“格立莫”收获机,实现了胡萝卜机收破题。然而,这一成熟的机型,在福建却遭遇了水土不服。一方面,机型大,转弯半径达12米,时常遇到掉头难问题,影响作业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种植习惯与机收作业格格不入,尤其是垄高、行距、株距,与收获机不相适应。正因如此,当地胡萝卜机收在实现“有机可用”后,并未更进一步,推广应用规模有限。这背后,是农业机械化的又一大掣肘——农艺与农机难以有效融合。在杨斌看来,农机补短板固然应该加大研发力度,有针对性地研制专用型机具,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同时,也要主动改变传统栽培模式,加快农艺与农机融合。再生稻机械化生产,便是农艺与农机融合的典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稻作模式,再生稻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使其再度萌发,进而抽穗成熟,实现“种一季收两季”。但过去,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究其原因,一般水稻品种具有高芽位优势,高节位的腋芽具有更强的再生力。也就是说,收割时要保留较高的稻桩,才能保证再生季产量。这与主流收割机的作业高度并不匹配。同时,收割机作业时,容易来回碾压倒桩,破坏腋芽活力,引发再生稻减产。由于难以实现机收,近年来全省再生稻种植规模一度萎缩。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团队则通过农艺调整,构建了一套再生稻机收方案:培育具有低芽位优势的品种,降低留桩高度,主动适应收割机作业特性;在头季稻收割前进行二次烤田,以避免收割机作业时,因田间过湿而下陷,从而减少倒桩碾压。农艺要主动适应农机,土地同样亟待开展宜机化改造。“茶园是否适合机械化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耕道、操作行等配套,以及是否足够平整。”陈凌霄说,福建茶园大多分布在山地,早期建设缺乏宜机化内容,忽略了机耕道、操作等基础设施,“以操作行为例,出于产量考虑,大部分茶园高度密植,茶行之间留给机械作业的空间相当有限,以至于大部分机械进不去,进去了也难以掉头”。同样的问题在果园也存在。尽管国内已有不少果园采摘作业平台问世,但在山地果园,机械化采收始终难以突破。究其原因,山地果园普遍地形复杂,种植密度大,道路狭窄,缺乏机械作业空间,再好用的采摘机具也难有用武之地。业者认为,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有必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宜机化改造,提高土地宜机化水平。对于农田而言,应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工程,改善农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对于山地果茶园,应加快标准化建设,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为机械化作业提供适宜空间。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在平潭绿绿鑫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获机正在采收甘薯。(资料图片)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在长汀县河田镇,有序抛秧机在田间作业。(受访者供图)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无人机在茶园作业。陈凌霄摄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茶农在使用茶叶采收机。陈凌霄摄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茶园轨道运输机已成为福建农机产品中的拳头产品。陈凌霄摄